31
07月

罗大里:没有什么,比孩子的笑更美

发布者:漪然


如果你读过《电话里的童话》,你一定会羡慕那个小女孩,每晚都有精彩绝妙的故事听,然后去做一个满是巧克力奶油冰淇淋的甜滋滋的梦;如果你读过《洋葱头历险记》,你一定会为它层出不穷的好笑段子而折倒;如果你读过《假话国历险记》,你一定会为它天方夜谭一般的想象而拍案叫绝;如果你读过《天上人间的歌》,你就算看到不起眼的逗号句号也会会心微笑;如果……

还是不要如果了,直接去赴罗大里为你精心烹制的童话盛宴吧,然后你就会快乐地笑着,一直留在幸福里。

贾里·罗大里(Gianni Rodari)于1920年10月23日出生在意大利北部诺瓦拉省的奥梅尼亚小镇。父亲约瑟夫是位面包师傅,在他年仅10岁的时候就逝世了,罗大里于是随同母亲迁回母亲的出生镇嘎维拉特(Gavirate),在那里居住了17年(1930-1947)。
1938年,罗大里17岁,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他,站到了讲台前。面对30多个来自三个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多少教学经验,他却想出了一个给孩子们讲故事的办法。他会让两个孩子上台去,一个在黑板前,一个在黑板后各写上一个东西的名字,比如“眼睛”和“水龙头”,罗大里就得根据这两个词,讲述一个关于眼睛和水龙头的故事。那些故事即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却能博得孩子们的开怀大笑,并在以后的岁月里,成为他写作的最好素材。也许,就从那时候起,罗大里作为优秀童话作家所特有的秉质:稚拙、孩子气与极强的亲和力,就已经显示出来了。

然而,走上为儿童写作这条路,却并不是他自己的选择,而是出于完全偶然的机会。1944年,罗大里加入了意大利共产党,参与了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战后不久,即被召去主编《新秩序》报。1947年,他成为米兰《团结报》的专栏记者。1948年,《团结报》主编菲迪亚.甘贝迪(Fidia Gambetti)让罗大里为报纸的周日副刊写些幽默的小品。罗大里试着写了些,可写出来的东西,似乎更适合儿童、而不是成人阅读。甘贝迪于是决定开辟一个周日的《儿童角》副刊,由罗大里担任主编。于是,半是开玩笑地,罗大里开始写一些儿童诗歌,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些诗歌大受母亲和孩子们的欢迎,立刻就有不少妈妈和孩子写信给他,要他为他们写诗。这样写了大约有两年左右。最初,罗大里也没有特别去想过什么,可他越写就越来越喜欢自己的这份工作。凭着“写给孩子们的”这个借口,他可以随意自如地幻想,把自己的想法用他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他在担任小学教师时讲过的那些故事,又回到了罗大里的脑海中,来到了他的笔下。他写过悲伤的和快乐的儿童诗,他写过歌颂劳动和反对战争的儿童诗,他在诗中描述过上至宇宙空间下至日常生活里凡俗杂事,但他却“从未写过没有希望的儿童诗”。

“我写不来,”他说,“希望是棵愿望草,它无所不在,在路边,在阳台的花盆里,在人们的发稍上:只要伸伸手,心中有美好愿望,世界就会是个更好的居所。”

  不知不觉中,罗大里写下的童谣越来越多。1950年,社会文化出版社(Ed. di Cultura Sociale)将他的几十首童谣汇集出版,并命名为《童谣集》。《童谣集》一出版即获得了相当的成功,仅仅两年间,就在罗马和佛罗伦萨两地再版两次。
  1950年间,意大利共产党将罗大里召回罗马,担任少年杂志《先锋》主编,这对他来说,差不多是个“党交给的任务”,他自己其实并不情愿。但在那样的时代,个人的意愿往往让位于社会形势的要求,罗大里说:“我没有选择写作,是写作找上了我,它把我的计划差不多都打乱了。可既然被我碰上了,那就要尽量做到最好。”他也确实这么做了。
  在《先锋》时,他和同事饶尔.维尔蒂尼(Raul Verdini)捏造了一系列以蔬菜水果等为名的人物,譬如洋葱头、番茄骑士、柠檬王、豌豆律师等。罗大里很喜欢这些人物,他们令他回忆起当年在《团结报》工作时每日拜访米兰的菜市场、了解蔬菜鱼肉价格和民生的经历,他于是请了一个月的假,在莫德纳(Modena)附近的一户好客的农家住下,写作《洋葱头历险记》。主人家的女儿,一大早就会敲着罗大里的门叫道:“起床了,贾里,你可是来这儿写东西的,不是来这儿睡大觉的!”那可真是相当美妙的一个月。罗大里几乎整天整天地伏案写作,在房间里,在庭院里,在厨房里,在任何可以打字的地方。他的打字机放在一张椅子上,周围总围着一圈孩子。农舍主每天早上总要问他写到哪里了,在他写到一百页的那天,主人家给他设宴好好庆祝了一番。1951年,《洋葱头历险记》出版,受到了众多小读者的欢迎,并被翻译成一百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一版再版。
  就是这样偶然地,罗大里发现了他真正热爱的工作,并在这之后的岁月里,一直坚持在孩子中写作、为孩子写作,和他们一同游戏,把他们和他自己的幻想混合在一起。罗大里说,他写书一般有三步。第一步,把他想出来的故事向孩子们口头讲述,第二步,把能吸引孩子的那些故事经过加工,写成故事,第三步,把写好的故事拿到各地的小学校去朗读,看作品是不是成功,能不能受到孩子们的喜爱。正是这样,罗大里的每一部作品都贴近孩子,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才能受到一代又一代小小孩、老小孩的热爱。

  罗大里主张孩子们应当笑着学习,在笑声中明白事理。在国际安徒生奖颁奖仪式上,罗大里说,即使是严肃重要的事情,也可以用快乐的童话来讲述。他将他的工作比喻为玩具工厂,他说,一个为孩子们写作的作家,他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孩子读书读得像玩一个好玩的玩具或者一个精彩的游戏那样起劲。罗大里希望他的书像玩具一样快活有趣。他认为玩具和书一样重要,否则小朋友就不爱它们了。他们爱上玩具,玩具就能教会他们一些用别的办法教不了的东西。事实上,罗大里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拆开来,就像拆开一个玩具那样,成为独立的想象起点,可以在幻想中自由拼接的。他的故事富于嚎头,花样层出不穷,但这些嚎头并“不是为了为了摆噱头而摆噱头,不是为了逗乐而逗乐。小朋友读他的作品就像看热闹,真是好玩极了,可是等到快快活活地读完,不知不觉就明白了一个道理。”(注:见任溶溶《罗大里的童话世界》)。
  “文以载道”,在罗大里的故事中,是贯穿始终的。罗大里说,他的书不是在书斋里闭门造车造出来的,而是在活生生的现实中创造出来的,是与现实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从一开始写作儿童诗,他就特别注意故事的内涵,这是由于诗歌所发表的报刊的特定需求,他要和孩子们谈论的是日常生活,是真实的世界。但他的“道”,并不是通过枯燥的说教来实现的。他从来不事先去设想要教给孩子们什么东西,而是让故事本身自然而然地去讲他的道理。罗大里的天才之处就在于,他的故事不但好玩好看、热闹精彩,而且总是会在令人出其不意的时候,给荒诞无稽的事物赋予深远的意义,给天马行空的想象赋予独有的内涵,而这一切又都是水到渠成,天衣无缝,即使是几岁的幼童,也能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轻而易举地领会他的用意。

  1970年,罗大里获得国际安徒生奖,其声名也从意大利传遍了全世界。1980年4月14日,他在手术台上逝世,终年60岁。
  如今,罗大里已经辞世二十七年了,他留下的童话,却仍感染着世界各地的孩子。在愉快的笑声中,他教他们乐观积极,教他们微笑勇敢地面对生活,教他们正义与民主,教他们用头脑思考。

  “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孩子的笑更美的了。如果有一天,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一起欢笑,所有的孩子,无一例外,那么这将是伟大的一天——让这一天到来吧!”这是罗大里毕生的愿望,他也许做不到让世界上所有的孩子一起欢笑,但至少,所有读过他故事的孩子,都一定开心地笑过吧。
 

(水洗阳光 整理撰写,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2007/6)


© 2005-2021 dreamkidland.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16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