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08月

尤里·奥莱夫:苦乐童年

发布者:漪然

  

   尤里·奥莱夫是一位大屠杀幸存者。他1931年出生在波兰华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的父亲被苏联人所抓,母亲带着他和弟弟在华沙的“格托”(犹太人隔离区)生活了约有两年时间。后来,他的母亲被纳粹杀害,奥莱夫和他的弟弟被偷偷接出犹太人居住区,藏匿在好心的波兰人家庭;但之后又被送到了卑尔根-贝尔森(Bergen-Belsen一个非官方的纳粹集中营)。两年后,他们获得了自由,并移民到建国前的以色列,当时的奥莱夫大约只有15岁。现在,他和妻子还有三个孩子居住在耶路撒冷。

  奥莱夫将自己在隔离区中的生活经历作为创作素材,反映出大屠杀背景下犹太人的生存境况。主要作品有《最后一个暑假》(1967)、《鸟雀街上的孤岛》(1981)、《大哥》(1983)、《戴帽子的女士》(1990)、《莱迪亚,巴勒斯坦女王》(1991)等;此外,还写有大量儿童文学作品。他笔下的主人公虽身陷囹圄,但却保留着善良的天性,真情如炽,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他的代表作《从另一边来的人》这本书讲的是德国侵略波兰后,一个波兰少年马里克收留一个犹太人约杰克的故事。马里克跟继父安东尼通过下水道和犹太人做买卖,卖给他们食物和枪支弹药,他还和小伙伴抢劫了犹太人约杰克,但当他知道自己的父亲是犹太人时,他痛苦地忏悔了,想尽办法去帮助约杰克。最后,他把约杰克送到了犹太人起义军那里,约杰克战死了!整本书都在描写基督教徒对犹太人的理解,书中的男孩从一开始的极端反对,直到在犹太人的战斗精神号召下投入反对德国的起义中,心理过渡非常自然。书中所写虽然是很深刻的民族问题,但作者能够深入浅出,把道理通过儿童故事讲出来。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塑造也很成功,主人公马里克形象丰满,而他的继父安东尼这个角色更加出彩,尤其是最后安东尼营救犹太人那一段,体现了他对马里克深深的爱。

  在作者的另外一部作品《孩子,快跑》(Run,Boy,Run)中,讲述的则是:纳粹德军侵略波兰、迫害犹太人时,八岁的犹太小男孩苏利克度过的悲惨生活。在那难熬的华沙的犹太隔离区度过的一年半时间里,为了自由和食物,苏利克一家人决定无论如何也要逃出去。逃亡期间,苏利克与家人失散,独自躲进森林中,如野狗般觅食,一次到农庄打工换温饱,操作机器时不慎伤了手,却因为他的犹太身份而被延误送医,丧失了整条手臂。残缺的肢体并没有打垮他的求生意志,他改了姓名,受了洗,学习天主教的礼仪,以避过许多险恶。违背血统与信仰以求生存的愧疚,在他心中造成极大的矛盾,直到战争结束,他进入收容犹太小孩的孤儿院,才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沉重负荷。

  尤里·奥莱夫现出版的青少年书籍已有29部,另有一些成年人文学作品和一些广播电视剧本;同时,奥莱夫还是一名波兰语-希伯来语译者。奥莱夫的书籍作品现已被翻译成38种语言。

  尤里·奥莱夫多次获得以色列国内及国际性的文学奖项, 最近的奖项有:国际安徒生文学奖(1996),Vashem Bruno Brandt奖(1997),Ze`ev终生成就奖(2002),安徒生奖(2003),意大利集粹奖(Premio Cento,2003),德国最佳青少年诵读图书奖(2006)(后3项是颁发给《孩子,快跑》一书的),以及比亚里克奖(Bialik,2006)

  奥莱夫说,他整个一生都受到一种东西的驱动,这就是讲故事的需要,这种需要引发出越来越多的故事,架起了年龄、文化截然不同的人们之间的桥梁。成年后的奥莱夫一度只为成年人写作。但从1976年开始,他开始为青少年写小说、剧本。他收到许多孩子的来信,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以自己的眼光来读他的作品。

  书评家们对他的评语是:“作为一个成长在饱受战争之苦的波兰的犹太男孩,奥莱夫的作品同他的童年生活紧密相关。无论他作品的背景是在华沙的犹太人隔离区还是在以色列,他从未失去他的童真。奥莱夫让我们看到,在艰难的环境下,孩子们依然能够带着幽默感度过困境。”

部分参考资料来源:
1. http://www.ithl.org.il/authors.html
2. 朱静远《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让孩子着魔的当代作家》:《新明晚报?国际周刊》专稿
3. http://old.jfdaily.com/gb/node2/node4085/node4324/node44014/userobject1ai862414.html

 

  (人间草木 整理撰写 2007/6)


© 2005-2021 dreamkidland.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16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