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应该如何阅读?如何引导孩子的阅读呢?作为家长,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疑问。因为绘本一般是图画多、文字少,几分钟就读完了,文字读完了,家长就不知道做什么了。就我的经验来讲,一本优秀的绘本,不可能读一、两次就能读完、读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看起来画简单、字简单,但真正要读懂、读深、读透,却是要狠下一番功夫的。在亲子阅读前,家长或引导员要进行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比如说了解作者、创作背景、故事来源、象征含义等等。在亲子阅读过程中,可以先粗步浏览,让孩子大致有了解,再来精读、讨论。总的阅读原则是:根据孩子的兴趣进行阅读(包括拓展阅读、讨论),孩子不喜欢、没心情时,不要强行进行阅读,否则会造成孩子对图书的抵触情绪。其次,3-6岁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有风马牛不相干的问题跑进来,没关系,和ta一起跑就好,因为这个年龄阶段重在阅读兴趣的培养。最后,每次阅读可选择1-2个点进行讨论,忌求全求多,好书一次读不完。阅读完以后,可以开展延伸活动,如玩看图说故事、临摹画画、在地图上找位置等游戏,加深孩子印象。
比如,《玛德琳》系列绘本都是图大字少,虽然页数很多,但通读下来,也不过四五分钟就能读完了。但“读”完就表示“懂”了、“理解”了吗?却也未必。对这套书,我们该如何做亲子阅读引导呢?下面,我以《玛德琳》为例,试做一个亲子阅读方案。
一、阅读引导者需要事先做好的功课
(一)粗步了解作者,建立联接
通过搜索,整理了解作者生平概况,比如:《玛德琳》的作者路德维格·贝梅尔曼斯 (Ludwig Bemelmans,1898—1962),美国绘本作家、插画家、美食家,1898年4月27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的梅兰(今意大利梅拉诺市),他最成功的作品就是“玛德琳”系列。贝梅尔曼斯的父亲是一位画家,母亲是一位富有的啤酒酿造商的女儿。6岁的时候,因为父母离异,贝梅尔曼斯跟随外公长大,他喜欢画画,却遭到外公强烈反对。因为厌恶严厉的德式教育,他一度成为一名“问题少年”,从公立学校转到私立学校,最后还是辍学了。14岁那年贝梅尔曼斯被送到了经营旅馆的叔叔那里当学徒,可他还是不断地惹事生非,最后他的家人让他做出选择,要么去少年犯管教所,要么移居美国。16岁时,贝梅尔曼斯拿着一叠叔叔写给纽约一家知名旅馆经理的介绍信,远渡重洋去了美国。贝梅尔曼斯在纽约旅馆里没干多久,就因为穿着一只黄色的鞋子和一只白色的鞋子上班而丢掉了饭碗。不过,只要他还能付得起学费,他就去上美术课。 1917年,贝梅尔曼斯应征入伍,但没有上前线,而是被送到了佐治亚州的一家精神病院当了一名陪护和德语教师。后来根据这段亲身经历,贝梅尔曼斯写了《我与美国的战争》(My War with the United States,1937)这样一本引人发笑的传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贝梅尔曼斯回到纽约,并加入美国国籍。 1925年,贝梅尔曼斯27岁的时候与别人合伙经营了一家名叫“哈布斯堡王朝”的餐厅,他在餐馆的墙壁上画画,在自己住的公寓的窗户、窗帘和墙壁上画故乡的风景。有一天,美国老牌出版社——维京出版社(1975年被企鹅出版社收购)的童书编辑梅·玛斯看到了这些画,便鼓励他为儿童创作图画书,从此她成了影响贝梅尔曼斯一生的人。贝梅尔曼斯多才多艺,除童书之外,还参与过电影与音乐剧创作,并为《纽约客》等杂志绘制过许多封面和插图。1962年10月1日出版社因胰腺癌在纽约去世。贝梅尔曼斯一生一共创作了13本图画书,其中《金色的篮球》(The Golden Basket,1936年)、《玛德琳》获得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玛德琳的狗狗救星》获得凯迪克奖金奖。
了解书系册数、创作年代,建立直观印象
《玛德琳》曾被拍成电影和戏剧,并建有官方网站:www.Madeline.com,从官网上来看,《玛德琳》系列一共有19本。国内部分译者对其中的一些的绘本进行过翻译。我手上的这套绘本是新星出版社出版的,以《永远的玛德琳》为名结集出版,该书系一共收录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