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你看,这个具有我们所艳羡的“超能力”的萨思琪在人类社会中并不幸福,她受尽了大人的歧视,小孩的欺负。特别是当村里的孩子一个接一个的病倒后,村民们一致认为萨思琪就是祸首。于是,他们不仅给萨思琪的父亲下了最后通牒,还阴谋策划想将萨思琪烧死。所幸在养父母的保护下,村民没有得逞。但萨思琪还是陷入了走投无路的境地,一个半人半妖的孩子,一个被两个世界视为异类的孩子应该如何生存?
萨思琪勇敢地选择了重返妖精地穴,救出了养父母的孩子,最后她与理解她、支持她的牧童塔姆一起流浪、放牧为生。
这是一本关于孩子成长,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找到自我的书籍。它的阅读角度也有很多,比如说从主人公的视角,可以探讨孩子对自身特质的认识、发掘。从同龄人的视角,可以探讨如何对待种族不同、肤色不同、环境不同、性格不同、有缺陷的孩子。作为家长,我则更看重成年人在孩子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所起到指引、帮助作用。
在本书中,成年人有大概这样几类:一是原生家庭成员,即萨思琪的亲生父母。萨思琪的母亲是一位妖精,她对萨思琪没有任何情感,未曾也不想抚养萨思琪,所以两人之间除了出生关系没有其他联接;父亲是人类渔民,他在与妖精的“婚姻”中被打垮,因而离群索居、孤寂、落魄。但当他知道萨思琪是他的女儿后,所流露出的父爱也给予了萨思琪坚强的力量。
二是人类家庭成员。萨思琪的养父母和村里的大多数农民一样,目光短浅、视野狭窄。但他们给萨思琪的爱却是无私的,即使知道萨思琪是妖精的孩子,也坚定地爱她、保护她。这是多么可贵的感情!以至于让和妖精一样不知道爱恨的萨思琪体会了妖精从不曾感受到的“爱”的滋味,并产生要做一些事情来“报答”父母的想法。孩子成长最需要的是爱、被爱与安全。被爱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只有被爱,孩子才能培育出其他的情感特质,才有力量去扩大视野,更好的成长。萨思琪的外婆贝丝是个很特殊的家庭成员,她独自居住,在故事中,贝丝外婆不仅仅是萨思琪的家人,更像是萨思琪的指引者,引导萨思琪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
孩子在家里不仅仅需要爱,特别是当她们开始向外探索世界、向内探究自己之后,孩子更需要得到成人的理解与支持。贝丝外婆知道萨思琪的特质,了解她的所需,所以才能因材施教,让她回归原野,教她如尼文,辩识植物。在这样的家庭组合中,有了养父母和外婆的对比,更能让成人认识到,在爱孩子的基础上,我们更要学会对孩子的理解与支持。特别是面对与众不同的孩子,特别是面对孩子违反常规的行为,我们能做的不是简单粗暴的责骂,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她,指导她。
而家长在孩子长大以后,特别是进入学校以后,容易养成“短视”和“对比”。当孩子在学校表现异样,受到批评,家长更多的是指责孩子并勒紧“回归”到“正常孩子”。所以,才会出现把好动的孩子当成“多动症”孩子进行治疗等等令人倒吸凉气的行为。当孩子狂热的收集植物、石头时,会残忍地斩断孩子与自然的联系,把她们生拉硬扯的拽进各种课外班。这样的行为如何让孩子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世界上没有同样的两片树叶,同样,也没有一样的两个孩子。每个人都是一座大海,每座海都有各自的丰富与美丽。如果爱因斯坦的母亲没有发现爱因斯坦的特质,当他被勒令退学时,她能自信的为他辩护吗?“他是沉静的,因为他在思索。等着吧,总有一天他会成为一个教授!”如果孩子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质,请保护她、呵护她,让她成为自己。如果孩子没有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请发现她的闪亮光,善待她的兴趣爱好,让她找到自己。
三是村民。在书中,我们能读到只是村民的行为,他们整齐划一的指责萨思琪、驱逐萨思琪。结合实际观之,村民的心理不外乎有几种:愚昧,认为和自己不一样的就是坏的,恶的,不道德的,就要排除。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也是不胜枚举的。妒忌,就像后妈忌妒白雪公主的美貌一样,不能容忍别人比我行,只能比我差或者和我一样,比我行的一定要把她整拍下。随大流,虽然我不认为萨思琪的恶的,但别人都是这样认为,如果我不跟随大众,我就是异类,就会被别人排斥,这样的结果比践踏一个与己无关的人要可怕得多。典型例子就是《100条裙子》中的孩子们。有一次,我检查女儿作业时,发现吨与克的换算错了,女儿告诉我:“大家都这么说,我受不了,就改成这样了。”这不仅仅是个案,上到国家,下到家庭,“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事屡屡发生,而大众们的选择让我们瞠目结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的教训,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就是那个不敢站出来只能默默随大流的一份子。
孩子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她们是生命自己的儿女。孩子是你的也是我的,因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