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08月

台灣文學作家系列 - 陳秀喜(限小站成员)

发布者:阿茲特克

TitleLine

閩語

1921年,陳秀喜出生於新竹市,生父陳買是漢詩詩人,陳秀喜出生滿月後只過了3天,就被剛剛失去新生兒的陳金來、李壁夫婦領養,成為養父母唯一的掌上明珠。在過去的台灣社會,養女幾乎成為苦命女子的代名詞,陳秀喜卻是很幸運的例外,養父母對她十分疼愛。1929年,她進入新竹女子公學校就讀,1934年畢業之後沒有繼續升學,由養父聘請女家庭教師來教她學習漢文。這樣的經歷,成為她日後成為詩人的基礎。陳秀喜具有語言和文學天份,1936年15歲的時候就開始用日文寫詩、短歌和俳句,作品發表於《竹風》。1940年曾經代表新竹市前往日本參加女子青年大會,返台後擔任公學校的代用教員。

1942年陳秀喜和在上海三井洋行任職的張以謨結成連理,婚後在上海、杭州居住,1946年回到台灣,這段經歷成為她個人獨有的「大陸經驗」。有學者認為:這樣的大陸經驗,對於陳秀喜而言,在她從事文學創作的語文轉換上是比較特殊的。和很多在日治時代出生、少年時代就用日文寫作的作家一樣,陳秀喜必須跨越語文的障礙才能用中文寫作,她36歲的時候,從注音符號學起,開始用中文寫詩。1968年她正式加入笠詩刊社,1971年出版第一本中文詩集《覆葉》,這是陳秀喜努力學習中文的豐碩成果。同年起擔任笠詩社社長,直到1991年去逝為止,共有20年之久。陳秀喜對於台灣受日本統治感觸很深,她在獲得美國國際詩獎第二名的「我的筆」這首詩中,就寫盡了作為日本殖民地人民的悲愴。而當她前往日本,拜訪日本的重要詩人堀口大學的時候,崛口稱讚她的日語說得很優雅,當時,她立刻寫了一首短歌作為回答,意思是她的日語之所以如此優雅,是因為家鄉曾經被日本當成殖民地。大陳秀喜十多歲的老詩人堀口大學看了陳秀喜的短歌,當場跪在榻榻米上表達歉意。

陳秀喜在婚姻上遭遇坎坷,作為舊時代的媳婦,她備受婆婆虐待,57歲時又因為第一任丈夫外遇而離婚,不久後再婚,卻仍然不愉快,甚至夫妻對簿公堂。在她的詩中,也表現出對婚姻的無奈和對坎坷人生的哀愁,例如:「棘鎖」這首詩,就是批判傳統婚姻對女性的壓迫。但是,儘管晚年生活並不順遂,陳秀喜對於後輩的年輕詩人卻始終愛護、提攜,因此,文壇上都稱呼她為「陳姑媽」。

早年用日文創作的陳秀喜,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努力才能使用中文來寫現代詩。而且成果豐碩,只憑這一點,就足以讓她在台灣詩壇留下不朽名聲。她的詩喜歡描寫自然景物和發生在生活周圍的事物,她在這些景物上投注了真摰熱烈的情感,擁抱大地,禮讚生命,並以溫暖包容的母親意象,來召喚大家認同本土,在她的詩裡,處處充滿了濃厚的鄉土情懷。陳秀喜總共出版了四本中文詩集:「覆葉」、「樹之哀樂」、「灶」和「玉蘭花」。

文學花園

說明:

在陳秀喜的詩中,充滿了對親情、鄉土和生命的愛,這樣對人性美好的肯定,是極為動人的。1973年,陳秀喜在《文壇》雜誌上發表了她著名的詩作「台灣」。1977年,在鄉土文學論戰之後,這首「台灣」經過梁景峰改編,李雙澤譜曲,改題目為「美麗島」,風行當時台灣的大學校園,成為大學生擁抱鄉土的投射。可是,由於政治因素,這首歌受到禁唱長達8年。解禁之後,直到現在,還是受到台灣人喜愛的歌曲。「台灣」這首詩中所寫的稻草、榕樹、香蕉、玉蘭花,成為每一個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親近鄉土的象徵,也成為海外的台灣遊子懷念故鄉時,出現在心中的永恆意象。和「台灣」的鄉土感、歷史感、時代感相比,「牽牛花」是題材十分生活化的詩,牽牛花是台灣最常見的一種花,無論是在田野間、庭院裡,或是雜草叢生的空地上,登山小徑的樹幹間,都可以看到這種看來嬌弱,卻生命力極為旺盛的花奔,陳秀喜筆下的牽牛花,不僅是迎向陽光的花朵,也是迎向陽光的生活勇士。

原文:

臺灣
形如搖籃的華麗島
是 母親的另一個
永恒的懷抱
傲骨的祖先們
正視著我們的腳步
搖籃曲的歌詞是
他們再三的叮嚀
稻 草
榕 樹
香 蕉
玉蘭花
飄逸著吸不盡的奶香
海峽的波浪衝來多高
颱風旋來多強烈
切勿忘記誠懇的叮嚀
只要我們的腳步整齊
搖籃是堅固的
搖籃是永恒的
誰不愛戀母親留給我們的搖籃

牽牛花
孩子們!
把彩傘展開
衝向天空
高揚花瓣的帆
你們和晨陽同時綻放
勇敢地跟晨陽爭光彩吧!
孩子們!
不要怕逆風
我長了眼睛似的蔓
既把支柱牢固地纏好
不要擔心土壤貧瘠
我有許多貪婪的根
儲蓄了足夠的營養
孩子們!
清晨短暫
坦誠地去擁抱它
結一個結實的種子
凋謝得有意義
留給人們年年稱讚
錦繡綠野的牽牛花


© 2005-2021 dreamkidland.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16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