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12月

遇上童话——囡妈实践之总结并思考 2009.7

发布者:囡囡妈

遇上童话——囡妈实践之总结并思考

(2009年7月初,在小书房不不园亲子阅读版,主持了一期阅读沙龙活动,沙龙的讨论主题就是:遇上童话,当时的讨论特别精彩,让人感觉受益良多。这是当时活动后我的总结性思考发言。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特存。)

这个话题很大,可谈的东西很多。半月的讨论,基本的框架是:实践——理论——实践。特别欣慰的是看到很多非常有深度的理论性探讨,从中也确实受益良多。我作为主持人,没有介入讨论。不过,在和囡的亲子阅读过程中,我确实思考过一些和童话有关的实践操作等问题,所以,现在也写一些自己的想法。

在讨论里,曾有人提出,探讨童话的定义和分类之类的理论性问题是没有必要的。这点我不赞同,即使我们不是理论研究者,但作为要给孩子们读书的妈妈,我们一定要明确我们心中的阅读目标是什么,也许我们的实践没上升到什么理论观点,但在具体操作上,一定要涉及分类和择取的问题。

在我个人过往的实践中,对童话的分类想得比较多。在我看来,童话,从创作时间看,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现代童话,一类是经典童话,经典童话就是比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从创作角度看,也可以分成两大类,温情类和冷酷类(或者说反映现实类);从创作立意看,也可以分成两类,天马行空类和教育为主类。。。这几个分类并不单独存在,是可以相互融合的。。。在我看来,明确了自我分类,对选择故事是有帮助的,这反映了家长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可以在阅读的潜移默化中对孩子起到影响。所以我不同意不择类地把故事塞给孩子的做法。

另外,我也非常看重孩子的阅读年龄的适应性。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阅读年龄和生理年龄并不一致,和心理年龄有关系,但也不完全一致,这就要家长在平时多观察孩子的阅读反应,了解孩子的心理和敏感点,综合考量,尽量做到让孩子在合适的时间读到合适的书。童话也不例外,而且由于它的受众并不是具有比较完善的思维和理解能力的成年人,所以我们更要慎重慎重!

因为我对如上两点的注重,所以我对囡在这方面的阅读,很慎重,在我看来,对于低年龄儿童,温情类的现代童话,天马行空为主,教育类为辅的童话是比较适合的。。所以,囡在四岁前,基本没有接触过所谓的经典童话。我曾在囡近5岁时总结过一点点这方面的想法:“我个人认为,对经典童话要一分为二,有些童话,比如安徒生童话,本来就不适合儿童阅读,那就不要着急让孩子涉及(比如,给4岁的孩子读“卖火柴的小姑娘” 就是不适当的);相对来说,格林童话要适应年龄低一点,更合适一点。还有些民间类童话,如果可能,尽量让孩子阅读经典版本,对改写版要慎重采用,尤其是 DISNEY版本。
我对囡的阅读,童话方面非常谨慎,可以说是保守,所以,她在4岁前基本不了解那些公主王子的故事,现在多少了解一些,但也非常有限。我个人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在她理解能力更高的时候,直接把经典版本推介给她,让她直接体验美好童话的美好所在。”

这里,我要重点谈两个问题,一个是对经典童话思考。经典童话,在西方,主要是两类,一类是口口相传,后经过一些有意识的记录和改造,形成的再加工的文字童话作品,比如《格林童话》、《彩色童话》等。另一类就是从安徒生开始的,文学作品式的童话故事,最著名的也就是《安徒生童话》。这两类童话,必须要承认的是,作为文学创作作品,安徒生的作品是最体现了作者本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也比较刻意地通过文字反映时代和现实。我个人认为安徒生童话的最早阅读年龄最少要7岁以上,原因就正在于他作品的个人狭隘性和对现实(作者自身所处时代)的针砭性。。如果我没有记错,安徒生的作品,最一开始的定位并不是儿童文学,后来才慢慢收集成册,以童话的形式流传于世的。所以,对这类的童话,阅读年龄一定要做出合适的判断,不要盲目。。很多人都说,童话里的幻想成分就是童话的精髓啊,不要人为扼杀。。我个人以为,合理的分类和合理的适读性,其目的却正是为了保护孩子的童心和幻想。盲目的一股脑的把各种童话都塞给孩子,超过了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只会对他的幻想力产生破坏,甚至影响到进一步对现实生活的了解和融合。。任何时候,“引导”而字,都不要放弃,这是为人父母的责任。

第二个要谈的问题,是对版本的思考。这个问题主要是针对经典童话的,在它们多年的流传过程中,产生了比较多样的改写版本。在这些改编版本里,最不足取的,就是迪斯尼动画改编本。这点切记。。我个人以为,比较理想化的办法,就是让孩子直接自行阅读经典版本,相对也是符合他们的阅读年龄的。。。象囡现在6岁了,一点DISNEY动画的内容不知道,也是不现实的,我会给她看一些动画片,但对改编形式的绘本(彩图本)是基本不看的。。我希望她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自行捧书阅读那些几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故事,这个“世界”要她自己去发掘和畅游了。

以上是一些我在实践中的做法和思考。下面我要谈一点和沙龙讨论有关的问题,如沙龙一开始提出的想象幻想夸张对儿童的影响问题,还有在理论讨论后又提出的对童话人物形象的认知问题,还有对悲惨结局的处理问题。

谈想象夸张幻想对儿童的影响,就一定要涉及童话的定义。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如果说对儿童(也就是阅读者)没有影响,那是不负责任的胡说八道。。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如何看待这个影响。个人以为要“适度”,作为父母,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深一点,做得稳一点。。有人说童话就是激发儿童想象的,童话越多越好,那我以为,是一种盲目。人人皆知,每一个儿童都拥有他自身的想象王国,所以,当他阅读童话时,这就是一种外界的刺激和响应,这种刺激,过度了不好;太少了也不好。所以要“适度”。。不要过分地夸大童话的存在意义和对儿童的影响力,也不要藐视其它各种形式的适龄文学形式。。当我们把这个翘翘板玩好的时候,不但顺应了孩子的想象力世界,更让他了解如何将想象力融于其它形式中去,从而让想象力的广度可以得到一个发展,个人以为,这比单纯的深度发展要对孩子的身心有益。。在这里,我还想强调一点,就是家长的开放包容的态度,这个态度,不单是对阅读物一种东西,而是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谓的开放包容,就是要有一颗好奇心的学习的心,尽最大的可能多去了解未知的事物,让孩子尽可能地接触多方位的事物;就是对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也要保持一颗尊重的平和的心。。

对童话人物形象的认知问题。这点我体会蛮深的。囡每年圣诞节前,都会给圣诞老人写信,而我们这里的邮局义工,还会真的给孩子们回信,所以她一直都坚信圣诞老人的存在。去年(囡5岁半),她如常写了信,我甚至还在网上给她做了一个圣诞老人向她说话的视频,但囡还是不出所料地,时不常地会问:“妈妈,圣诞老人是真的吗?”我一向是笑而不答,告诉她:如果你觉得是真的,那他就是真的。。有一天,我们在商场里,有人装扮成小矮人,向每个过路的人问一句话:“你相信圣诞老人吗?”我和囡爸都毫不迟疑地回答:“相信!”而囡,却犹豫了,她迟疑了很久,说:“一点点。。”赫赫,看,孩子的长大是不随着父母的意志而改变的,当孩子有了自我的思维能力时,她自然就会去思考她本以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一直没有给囡一个我们认为的答案,我明确告诉她:“这个事情,要你自己去思考,你要找到自己的答案。”今天,我再问囡:“有圣诞老人吗?”囡答:“实际上他是不存在的,但我们在心里还是依然相信他!(Actually he is not real, but we still believe in him!")”看,她自己找到了答案,多么开心的事情。。所以,在这类认知问题上,家长要记得不要着急把自己的想法塞给孩子,要给孩子一点时间,一点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也许在寻找的过程中,他们会很迷茫,那又如何呢?只要他们知道,不论什么样的答案,都有个妈妈有个爸爸在他身边理解他支持他,那不就足够了吗?

再说悲惨结局的处理问题。说实话,如果在给孩子阅读前,做到了比较好的分类,并考虑了适读能力的话,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符合孩子年龄和心理条件的情况下,悲惨结局的故事,孩子完全是有能力良好地掌握的。。这里比较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对孩子的了解问题。尤其是敏感度的了解。。比如囡,是个有些敏感的孩子,她对情感上比较伤感的东西,有一种比较强的敏感,所以我就会比较注意,(这可能是我一向强调适读的根源),随着她的慢慢长大,理解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强了,她现在已完全可以比较好地控制自我的情绪,敏感度渐弱。。所以,现在我给她看一些很伤感或悲惨的故事,她都可以接受并很好的欣赏它们。。说实话,如果不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那悲惨的故事,只能是一种刺激,根本谈不上欣赏。我们阅读的目的是快乐,是欣赏,是身心的愉悦,即使是面对童话,也绝对不能忘掉阅读的本质。


以上洋洋洒洒,写的都是自己的一点实践心得。沙龙讨论以前,我对其理论性方面的思考基本没有,沙龙讨论里的一些理论性观点,确实让我学到不少。总的来说,从目前来看,我觉得童话这个文学形式,它让大家有那么多的话题可以讨论,就正是说明了它是一种充满了活力的文学分类,它可能将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地演变着。这让我们对它充满了期待。。所以,我们的讨论,绝不是无病呻吟或没事找事,我们的思考的力量,也许就是它发展的动力,只要是可以造福孩子的事情,一点一滴都是值得的。。对童话的理论性研究,个人感觉,目前是颇为缺乏的,希望有识之士专业人士们可以看到这块尚待挖掘的宝库。

在小书房里,还有很多童话制造者们的存在,这里,我也想说两句。作为读者,我对制造者的<

© 2005-2021 dreamkidland.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16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