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05月

给针对0-3岁儿童读物创作的作家的建议(一个做爸爸的感受)

发布者:流云之鹰

作者:金苗

http://www.dreamkidland.cn/leadbbs/read.php?tid-42522.html


这几天就想发这个帖子。本人不是作家也没有什么深入研究,仅仅是一位新爸爸的感受。


帖子从佐佐木洋子的《我要拉粑粑》缘起。

佐佐木洋子的系列图画书《噼里啪啦》《小熊宝宝》《淘气宝宝》最适合初读的孩子。这些故事都是从孩子的生活实际来。从故事中,孩子们能找到自己,所以他们读起来非常开心。我一直以为最好的书就是能读出自己的书,其次是能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书,最差的是和自己毫不相干的书,不论他是不是名著。

因为自己的小孩刚满1岁,邻居的宝宝2岁多一点,所以对亲子阅读方面颇有些感受,就是选择这个年龄的书实在太难。《吉祥宝贝》系列图画书和《睡前泰迪熊》第一部,宝宝还基本能看几页。其他的就根本看不下去。

总感觉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家创作分为三类:
1、回忆型。
以曹文轩为代表的儿童文学,那一系列真是勾起了多少人的童年回忆,他的书不仅是爱不释手那么简单,简直是不忍读完,唯恐读完就没了。
从这系列书中能读出我们自己,但不知道现在的孩子能不能读到自己?

这类书感情真挚,文笔细腻,就是时代感差了一些,毕竟离现在要隔至少20年。

2、生活来源型。
像佐佐木洋子这样的作家,他的作品没有什么奇特的,就是孩子的生活。我敢说他一定做了母亲,并一直细心的生活在孩子的世界里。她是懂得孩子的。
对于初次阅读的孩子,他需要的是生活经验在书中的印证,找到熟悉的自己。邻居的孩子海天,他喜欢车,那么金色童话《咕噜咕噜转》就是他的最爱,其次是只要书中有车,他就特别喜欢。这就是孩子,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熟悉的生活才是阅读。

3、凭空瞎想型
没有长时间生活在孩子当中的经验,没有抱一颗童心观察、走进孩子世界的心,而借童话之名,耍弄文笔的人。这些人以为只要遵循儿童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语言幽默诙谐、情节幼稚、矛盾尖锐、想象大胆、然后冠以小动物或小孩的身躯,就可以吸引孩子。

孩子们拒绝的就是这种本不属于孩子生活的作品。

面对形形色色的国外儿童文学作品,我们能做的是什么?
学我者活,似我者死!
鲁迅的拿来主义早就论述过,我们这里也不讨论。

这两年我跟随小书房的步伐挺进图画书世界,订购并阅读了当当网绝大部分的图画书,而且一有新货必然买进。我的英语水平很烂,所以不能向各位大师一样品尝原汁原味,只能等待各位翻译过来再欣赏。很多时候总感觉国外的作品虽好,却包含了太多的民族色彩、民族风情在里面。比如孩子最喜欢的圣诞节、万圣节之类,我们国内是基本上没有这个气氛的。我对国外作品感到头痛的还有一个就是人物的名字。实在是拗口难记,常常为记不住主人公的名字而懊恼。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孩子!我有时候都想,为什么翻译者不能突破一下,为了孩子着想,把原著中的人名换成我们身边的名字不更容易接受吗?关于这一点,很多人会说忠于原著的问题,会引发直译与否的争论。我不能与你们争论,因为我是站在一个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读者的角度说话,我要读的是精彩,而不是什么原著不原著。原著是什么,给我原文我也看不懂,要能看懂,也不必看翻译的了。我想原作者也是希望能够将自己的作品当地化,让不同国家的人使用自己的语言就能体会异域的作者的心。

回过头来看我们的原创市场,大都还停留在把人的故事安在小动物身上的水平。读这篇和读那篇基本上感觉一样,读完放下就忘记了。

其实,我们可以做的有很多。前面我提到,孩子们获得最初的阅读经验,是来自于他们的生活经验,那么我们这些作家们就应该去体验、去调研身边孩子的生活。你要写给什么年龄层次的孩子看,首先要明白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他们的苦恼是什么,他们接触了什么,家长对这个年龄的孩子又有怎样的心声。

© 2005-2021 dreamkidland.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16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