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06月

名师如灯塔,指引前行的路------从张子樟教授的讲座中的一些顿悟

发布者:力香

名师如灯塔,指引前行的路------从张子樟教授的讲座中的一些顿悟(2011-07-04 21:53:48)
标签: 教育 分类: 心理舞台 
名师如灯塔,指引前行的路------从张子樟教授的讲座中的一些顿悟

这个暑假,我选择了“静心修行”拉开序幕,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四天,我被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张子樟教授那严谨敬业的治学态度和对金牛儿童文学推广的真诚支持震撼了。这个70岁的智慧的长者,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在儿童文学道路上做点灯人,笔耕不辍地为我们编写教育资源《少年成长小说阅读和鉴赏》,里面荟萃了大陆短篇小说、台湾短片少年小说和文学大师短篇名作,  以妙趣横生的语言引领大家进入少年成长小说的世界,解读文本和现场教师的生动讲述相得益彰,为在场的教师传递了宁静致远的书香境界,更多了一份教育思考。在前两天的培训中,张教授从张之路的《羚羊木雕》谈起,站在孩子的角度,倾听孩子的声音,到梅子涵老先生的《林东的故事》时,我真的有种腾云驾雾的感觉,因为才疏学浅的自己从没有见过这样的写法,加上背景的久远,甚至有点读不懂,深感自己如空瓶子一样被倒空了,内心的挫败感让我疼痛交加。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而今,知识经济爆炸时期,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读书的重要,为何却听不到孩子琅琅读书声呢?书籍对童年的他们有着挡不住的诱惑和力量,作为点灯人的我们,常常抱怨孩子不爱读书,视野狭窄。试问,作为他们启蒙老师,我有率先垂范吗?我的眼睛能像木鱼的眼睛一样,昼夜长醒,反思自己吗?我有大量阅读吗?我有在培训前预习的习惯吗?那我拿什么去打开孩子的阅读之窗?鲁迅在《赠邬其山》一诗中写到:“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现在比喻我非常贴切。  少年时,嗜书如宝,从《语文报》到《中国少年报》;从《格林童话》到《东方神话》;从躲在被子里打着电筒啃的《皮皮鲁和鲁西西》到好不容易从同学手上借来的《十二生肖》;从百变可爱的《巴巴爸爸》到可憎可怜的《木偶奇遇记》;从不求甚解读《家》《春》《秋》到囫囵吞枣看《红岩》即便到了高年级,暑假中也会一手拿苹果,一手捧书,往沙发一靠,光着脚丫,恣意得很。就这样“幼稚”地度过几个春秋,转眼到了懵懂之年,便与三毛骑着《哭泣的骆驼》一起“闹学”;和志摩一同感受“翡冷翠的夜”;探秘高尔基的《童年》、巴金的《家》;拜访《包法利夫人》、《上尉的女儿》;咀嚼刘墉、王小波、北大怪才余杰那甚是新鲜的文字……   如今,这些经典的书籍已经离自己越来越远,我像是上了发条的机器,离那么纯真的情怀越来越远。当我如愿以偿地在过关斩将中闲暇时刻手不释卷的情况少了,过上了“有聊才读书”的日子,宁可被鼠标手操控,宁愿夜夜笙歌,也不愿沉醉书香,修炼身心。想到这,我觉得羞愧极了。于是,我转变角色,把自己当成一个中文系的学生,利用中午的时间,我把后面的一些短篇小说仔细的回味,在每天晚上对第二天张教授讲的小说进行预习,才发现了少年小说并不是“小猫叫,小狗跳”,细细的品味遣词造句,人物刻画,会发现字里行间的大道理。《我要我的雕刻刀》这篇短篇小说像烙印一样深深印在了我心中,长期以来,我也像掉进了一个坑里,想让孩子都在幸福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却为一些学困生和特殊生搭建起了可望不可及的天梯。为什么我总是希望孩子们会千篇一律的服从我,在他们可塑性很强的童年,用自己的模式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呢?接下来,张教授向我们传经送宝,以朴实、坦诚、幽默的语言向我们推荐了台湾和大陆的一些经典小说,如《成绩单》、《天使雕像》、《时间的皱纹》、《木偶奇遇记》、《窗边的小豆豆》、《野兽出没的地方》,这些投射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这段苦涩奇妙蜕变历程中,需要长者的帮助,需要与家长、老师的抗衡,需要探索的勇气和天马星空的想象,如果我能早一些阅读这些童书,透过这些比教材更有教育反思力量的文学作品探访童心,我将把“急功近利”超脱成“宁静致远”,将换一种角度看待,把孩子的淘气看做一种“创作力”,让他们在“大爱中”自由成长。张教授谈到了动物小说更让我汗颜,一次,我看见班级小博士鹏鹏捧起了沈石溪的小说,向我请教一些动物知识,我当时以一句“现在老师有重要的事情,等一下。”扼杀了孩子的求知的欲望。 对很多孩子来说,他们是读着动画、童话、寓言故事长大的,而“动物小说”在他们脑海里的概念很模糊,如果我涉猎广泛,以独具匠心的动物投射人,引起学生们心灵的共鸣,让他们从小感到生活并非时刻是美好的,苦难也是必修课。可惜没有如果。语文学习,不仅仅是那薄薄一本教材,更多的优秀作品的阅读。相信每一个老师也如我一般丰盛,我们的教育理念将会以今天作为转折:语文学习,不仅仅是那薄薄一本教材,更多的优秀作品的阅读,播撒阅读的幸福种子远比分数要重要的多,因为它会支撑孩子一生的精神世界。

在中午的饭桌上,我们团队的“好学之士”小王侃侃而谈他的读书经历,不轻易中点燃了我的求学欲望。积淀深厚的才女李校长也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精华,我深刻地意识到人需要不断的充电,在目前诱惑充斥的社会,唯有在书香中提炼思考,才能保持内心的纯善。给人一杯水,自己必须先要有一桶水,只要行动,就会有改变。名师如明灯,他为我指引了前行的道路。对我而言,张教授本来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籍。他带来的这些经典书籍,不仅属于孩子,也属于我们每个成人,让我们从容地面对生命中的美丽和哀愁。

http://www.docin.com/p-110170044.html

 

http://www.docin.com/p-421931281.html

 

http://www.doc88.com/p-002913740542.html

 

 

http://www.luohuedu.net/news/news_view.aspx?ID=49592

 
辛可提岛的迷雾的评论     张子樟:大自然中亲情的呼唤  2011-08-18 19:00:09   来自: Luke (out of Africa)

 

  几乎所有的孩子对动物都有兴趣,动物故事也就成为他们最喜欢的故事类型之一。小时候,孩子喜欢听听小猫、小老鼠、小猪、鸡、鸭、鹅的故事,同时也学会了几乎所有太阳底下的鸟兽名称。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便转向更复杂的写实动物故事。许多人对这类故事的兴趣往往会持续一辈子。
  
  通常,我们熟悉的动物故事可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故事中动物的行为举止像人,如《柳林风声》 (The Wind in the Willows)里的那些小动物;第二类是故事中动物的行为举止虽然像动物,但有说话的能力,如《夏洛的网》 (Charlotte’s Web)里的蜘蛛和小猪;而第三类则是动物的行为举止就像动物的写实故事,如《不可思议的旅程》 (The Incredible Journey)里那三只横越加拿大荒漠的英勇动物。第一类故事比较适合年幼的孩子;第二类故事则属于奇幻,民间故事中也有不少这类故事。写实故事则又包括轻松的、幽默的或严肃感人的故事不等。由上述分法来看,玛格丽特 ?亨利的这本《辛可提岛的迷雾》属于第三类,是写实动物故事。
  
  
  作家必须以客观手法来刻画动物,这是写实动物故事的一个基本评判标准。作家不能通过让动物有语言和思考能力来诠释动物的行为或动机。任何有关动物角色动机的猜测,应该和可靠的动物学家的长期观察结果一致。许多最好的动物故事都是由擅长某种动物领域的作家写成的。玛格丽特 ?亨利是众所周知写马的故事最成功的作者,每部作品都是她在细心地研究后写成的。她的另一本写马的故事《风之王》 (King of the Wind)也在 1949年赢得纽伯瑞文学奖金奖。
  
  
  二
  
  这篇作品之所以让人感动在于它真实地刻画出了人类与马之间的不同凡响的感情。“幻影”虽然击败了“黑彗星”,替辛可提岛赢得了赛马比赛,但它向往的却是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不愿成为永远被关在围栏里的宠物。正如毕比爷爷说的: “‘幻影’不是无缘无故在肩部隆起的地方有那幅美国地图的,那代表自由,任何人类都无法剥夺它的自由。 ……‘幻影’不是一匹马,甚至不是一位女士,而只是一片天空,一缕风。 ”因此,它最后飞奔过去,跟公马“花衣吹笛手”会合。……它向它那个岛上的家飞驰而去,只扭过一次头,似乎在往后看。“照顾好我的宝贝,”它似乎在说,“它属于人类的世界,可是我——我属于野生动物之岛! ”
  
  爷爷跟两兄妹看见“幻影”所做的一切,当然有所领悟,马与其子女的关系竟然与人类如此相似,所以莫琳说:“‘幻影’是个好妈妈。它的宝贝需要多久,它就留在它身边多久。马驹总有一天要长大。”
  
  作者擅长捕捉人对动物的感情深度,尤其是一个刚刚发现这种现象的小孩子或年轻人所展现的。作者还给两兄妹制造了一个真正的道德两难选择:是否要释放 “幻影”,还它自由。而两兄妹最后做了最正确的选择。
  
  三
  
  这篇冒险故事展现了跌宕起伏的情节与悬念。比如,两兄妹对马儿的期待是否会成功;再如,两个孩子跟心爱的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书中从未提起他们的父母,而孩子对父母的缺席也从未表现出极大的痛苦。这种隔代的抚养方式并不因时空变换而有所不同。熟读少年小说的人都很清楚,这类作品中的祖父母常常扮演成在适当时刻点醒晚辈的智慧长者,毕比爷爷和毕比奶奶扮演的就是这样的角色。
  
  两性角色扮演在 20世纪 50年代依然是父权主义的延续。“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工作分配发生在毕比爷爷和毕比奶奶


© 2005-2021 dreamkidland.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16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