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拿到这本书时,感觉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因为每个章节的后面都预留了针对性的作业,给读者留下加深思考的锻炼空间。通过系统认真的学习,我认为本书的成功之处有两点,一是思想理念很好,崇尚平等、尊重、自由的思想理念贯穿本书的始终,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亲子沟通方法;二是可操作性很好,不仅仅具备优秀的思想理念,更重要的是可操作性强,书中的很多案列都是以对话形式,字里行间,将好的理念融入到具体的技巧之中。
书中的诸多理论和案例都在告诉我们,孩子是一独立的个体,要想改变孩子,首先应该改变家长自己。作为家长,我们不是教育者,而是引导者。学会与孩子平等相处,学会尊重和倾听孩子,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是家长必须具备的素质,而且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家长独断专行,不去改变我们以往错误的做法,只会事倍功半。有两个案例让我印象颇深:
一个案例讲的是一个叫荷莉的女孩,因为在体育课上被老师批评,回家很生气,向父亲大发牢骚。她的父亲没有说一句“你一定做错了什么,她才对你大吼。下次老师纠正错误的时候,好好听着,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等类似说教的话,而是以接纳理解的态度,站在孩子的情感角度和孩子交流。最终的结果是“说着说着,荷莉笑了,我也笑了起来”。
另一个案例讲的是一个叫伊万的孩子,从托儿所回来后要妈妈带他去查德家玩,可妈妈因为要带妮娜(小婴儿)不能去,伊万就开始歇斯底里地哭,并把刚从学校带回来的画揉烂,扔进了垃圾桶。此时的妈妈没有被“冲昏”头脑,跟着发火,而是技巧性地和伊万说:“好孩子,这么生气啊!把画都扔了。盼着和查德玩,可是妮娜在睡觉。真让你失望。” 伊万感觉到妈妈认同了他的感受,立马停止了哭泣,转为要求看电视了。
书中很多的案例都引起了我的共鸣,让我回忆起在育儿过程中的种种错误言行,督促我不由自主地进行反思。当我在一次次抱怨孩子不听话时,其实是自己没有真正的换位思考,真正放下身子去理解孩子。对于我来说,这不仅在亲子关系上,在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上也应该同样很适用。
为此,生活中我开始逐步学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对孩子的行为和语言做出判断。多次的实践之后,我越来越感觉到:一方面,如果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进行沟通对话,大多数所谓棘手的问题都不再是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另一方面,要真正相信孩子,其实很多事情孩子都能够自己独立担当,家长更多的应该是鼓励和支持,用赞许、信任的眼光和心态让孩子去自立、自强。
同时,我真切地感受到,知识只有经过自己思考和整理后,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参加小书房的初级培训班以后,我对这方面愈发予以认同。记得当时第一次听完小书房的课,感觉就特别好,让人有耳目一新、醍醐灌顶的感觉,但是如果不做作业,不及时去复习、去思考、去实践,时间长了,知识又会原封不动还给老师。只有经过自己深入思考完成作业的再加工过程,知识才能内化和升华。而本书的作者也非常注重这一方面,他教会我们不断地去思考和练习,不断地去实践、去反思,促进我们从最初的模仿,到慢慢把这些好的思想理念、沟通技巧变成我们自己的内在修养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