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06月

因为看见而存在 ——《孩子的宇宙》读后感

发布者:墨水心

 

“当时实在年纪小 我的愁,我的苦,妈妈,你不要以为它不是真的。”

 

《孩子的宇宙》让我很着迷,作者河合隼雄从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和具体案例入手带我们去剖析孩子的世界。

成人世界和孩子的世界之间有道很难逾越的槛,成人无法原封不动地懂得孩子的心,而孩子自己,也因身处其中无力做更明晰地表达。书中并没有教我们该怎么去教育孩子,他只是阐述,阐述孩子的世界。没有哪个父母会说自己不爱孩子,但父母对于自己给予孩子的爱,似乎有些太过自信。哪怕再怎么爱孩子,如果不去努力探索这种爱应该怎样传达,或者只顾爱孩子,却不思考孩子会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都不能算是称职的父母。


书中提到一部描写青年期初期苦恼的作品——德国克尔舒诺夫的《是谁杀了你》,故事中的克里斯托弗是一个转学来的孩子,是老师眼里的“任性”孩子。他总是冷眼旁观人生,很聪明,却从不学习,成绩非常差。克里斯托弗对音乐有很敏锐的感受性,格外擅长演奏钢琴。可他的父亲是铁路公司上层,对于音乐根本就不屑一顾。他对孩子大发雷霆,说只要学校里的成绩好就可以了。母亲则完全听从父亲,无法保护孩子。克里斯托弗唯一的反抗,就是不学习。但反抗是微弱的,感受性丰富的克里斯托弗,在世间的常识和父亲世俗的奋斗主义的压迫下,被逼入了不得不自杀的境地。在我看来,克里斯托弗连被逼自杀都不算,他就是被父母亲手杀死的,因为父母的目的就是要孩子死——不需要“你”活着,只需要我要的“你”活着,他们只能接受一个以他们思想存在的孩子似的物质身体,他们根本看不见孩子,只看见自己。

生活中,听到十几岁的孩子跳楼自杀时,非常非常心痛那逝去的生命,面对痛不欲生的成人更是伤感,然而,当听到他们喃喃地絮叨“孩子犯的错很普遍,我们所做的事情也很正常,每天每时都在做,犯错——批评教育——请家长——家长训斥,我们不都是为了他的前途好吗?也许,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也许,这孩子的选择是一个特例?也许,孩子一时糊涂?”时,我更难受地是没有人想想孩子犯了什么“错”?为什么会犯那样的“错”?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它还是错吗?孩子犯“错”后,成人如何交流与传递他们对事情的理解和期待?

这两个例子也许极端了一点,但日常生活中,成人们不经意间的任意而为往往会真实地伤害孩子。


一个孩子拥有一个宇宙,孩子与孩子之间也是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孩子的宇宙之宽广深邃河合隼雄先生真是用再多的篇幅都无法写尽,即便永远也无法探知孩子宇宙的全部奥秘,但从愿意探知这个宇宙的那刻起,成人就开始看到了孩子的存在,这个存在将是孩子以他自己作为真正独立个体的存在,而不再是生活在父母世界里的小人儿,于是,对孩子的尊重、敬畏便从“看见存在”开始。

有些父母一说到尊重和敬畏便被这孩子的世界吓住了,不知如何展现父母的爱与责任,不知怎样才能触碰到而不是伤害到孩子的心,面对前来求助的妈妈,河合隼雄先生依然没有什么“药方”,依然只能请他们用心“看见”孩子:“讨论究竟谁对谁错是没有意义的……对于孩子来说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大人能在多大程度上产生共鸣,是最重要的一点。……因此,我所能做的,并不是说出妈妈所期待的‘答案’,而是要求父母从内心真正理解这个孩子所处的境地。

孩子若有问题往往不是麻烦,而是契机,是发现通往孩子灵魂“通道”的契机,孩子虽然有时无意识,但他们总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我很喜欢河合隼雄先生说的:大人想要知道通往孩子灵魂的“通道”时,急躁是最要不得的。只要用温暖的目光守护着孩子,通道就会从灵魂那里打开。这个过程中也许会有动物的出现,或者有时孩子所喜欢的歌手或演员,也会出乎意料地成为“通道”。找到这些并尊重其存在,就会发生灵魂的接触。

分享

© 2005-2021 dreamkidland.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16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