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巫的《和孩子划清界限》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读过,相关教育类的书籍读的不少,读过后会告诫自己:孩子还是孩子,孩子不犯错,谁会犯错;多点耐心;平常心平常心。可是时间一久就忍不住,情绪的暴怒,语言的伤害,肢体的打击。忘记了初衷,忘记了教育的本质。阅读教育课程中推荐这本书,做为要写读后感的书,再次拿起这本书,重新审视0-6孩子的成长,再回过头过看身边这个十岁的大孩子,明白在孩子成长中错失了什么,困惑也解了些,真的是只要读,只要思,什么时候都不晚,什么时候都有收获。
第一:和孩子划清界限:生命的尊严和独立的个体
我个人认为先进的儿童观就是给孩子生命的尊严和尊重其独立的个体。在《和孩子划清界限》一书中,这两点其实就是整个书的基调。在书中,详细围绕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尊重、接受他们的个性,鼓励他们独立,放手培养他们独自料理生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来阐述。孩子最需要我们百分之百的、无条件的接纳。接纳、尊重他们的个性以及他们自身成长发展的轨道,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是他们自信心和安全感的来源,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动力,是奠定一生幸福的坚实地基。引用《和孩子划清界限》一书中的一段话来谈谈我读后的最深刻的感受:“如果父母能够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竞争和压抑等等,就不会斤斤计较孩子在社交中难以避免的冲突。孩子看到父母从容不迫的处世态度,也自然学会了坦然面对冲突、拒绝和挫折。父母越紧张、包办、过度保护孩子的社交活动,孩子越懦弱、胆小、依赖性越强。”小巫说得好,不要阻止孩子品尝生活的真实滋味,不要过度担忧孩子“吃苦”、“吃亏”,不要过度保护孩子,而是放手让孩子在风雨和浪涛中锻炼、成长,应该由孩子受的“罪”,就让他们去受。
书中有关于儿童的行为的四大目的:
其一、获取关注。(潜台词:我要你给我特别的关注和服务)
其二、展示力量。(我要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
其三、寻求报复。(我要跟你扯平了)
期四、委顿逃避。(我没希望了,别烦我。)
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自律的四原则:
其一、延迟满足。延迟满足就是这样一种过程,合理地安排生活中的苦难和欢乐,先面对苦难、解决问题,从而增强事后享受到的欢乐。在我们不能马上满足宝宝要求时,需要宝宝学会等待,不能忍受平淡、不能承受痛苦,当然也无法承担责任,生活无疑会一团糟。它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儿童得到了足够的爱;二是父母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以身作则。
其二、承担责任。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一分清楚是谁的需要;二运用行为自然后果;而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和自由。给一个孩子少量的自由、让他在这自由的范围内选择、并承受这些选择的后果,他会发展爱心。
其三、忠于真相。怎样做到忠于真相:一忠于真相意味着乐意英杰对自己的挑战。二忠于真相意味着永远说真话,对孩子永远不妄言、不要挟、不威胁,不歪曲事实以迎合自己的需要或者达到某种目的。三忠于真相意味着给孩子展现生活的本来面目,不要给孩子幻觉和不现实的期待。四忠于真相意味着接受自己孩子的独特性,也接受所有孩子的独特性,不盲目比较儿童,既不要求自己的孩子达到某种统一的“标准”,也不要求别人的孩子达到自己认定的标准。五忠于真相意味着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用于检视自己,承认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做父母的,而不是推诿责任,指责他人,或者折磨孩子。六忠于真相意味着随着孩子的改变而更新态度。七忠于真相意味着今后我们成为祖父母时,不要自以为是,认为他们理所当然地应该继承我们的经验和传统,应该听从我们的意见。
其四、求得平衡。求得平衡给予我们灵活性。在所有领域里成功地生活,需要具备超凡的灵活性。
我们替孩子完成任务,让他们明了自己多么无能。我们拒绝接受孩子的现状,而是设立条件,他们必须改进自己才能得到我们的接纳。对未来的应允——“以后再说吧”、“大一些”、“更有劲儿”——是令儿童灰心丧气的普遍根源。
博森博士认为有三项因素阻碍儿童的成长,让儿童感觉受挫,灰心丧气:
第一、父母拒绝接受孩子现有的表现水平,认为这样轻而易举地接受会妨碍孩子的进步;(反思:在孩子幼儿园之前,不在意这些,但是上了小学之后,反而有了要求,总觉得正体水平如何,你至少要达到什么水平,忽视男孩的成长规律和女孩的不同。)
第二、父母把其他表现更出色的儿童当做典范和标准来跟自己的孩子进行比较和衡量;(反思:因为幼儿时期,对这方面学习还比较淡定,上了小学之后,会有意无意的把这做为督促孩子试金石,最近我们家小子,反驳了为什么,别人的孩子都是好,我不是你亲生的孩子么,为什么之前的淡定心没有了,现在反而功利了。深深思索)
第三、父母采用错误的教养手段,剥夺儿童体验自己能力的机会。(反思:幼儿时期,没有课业的压力,反而时时可以慢慢地做事,但是上了小学之后,能听到就是快点,快点,要迟了,就是剥夺了自己能力的机会,为什么?)
这里就反应出一个问题:在幼儿时期,我们的家长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