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0日
今天,在群里推荐完“每周一书”,一位妈妈就提出了一个典型的阅读疑问。
墩墩妈:关于孩子读书,我还有个困惑,好的书实在是太多了,那如何处理孩子精读和泛读的问题,比如孩子听故事,喜欢就着那一两本不断让读,那可能一段时间看的书数量就比较有限,这样就会有好多的书买了,可能读的机会就少,而过了读的那个年龄段了,也就读不了了,又有适合更大年龄段的书了。
尤其是觉得很多很好的书,他没看上,觉得会有点可惜。
我前段时间买了二十多本书都是看推荐很经典的,但他目前也就集中在其中2-3本书看。其他书给他看,他翻翻,又让给他讲他听过的那几本
畅爸:只在意孩子看的不在意孩子不看的,换个角度就不纠结了。
煜坤B妈:那其它书怎么办?怎么样让孩子养成海量阅读的习惯?
……
借着这个话头,我简单说了自己的看法。
孩子在某个阶段,的确是只看某几本书的,怎么平衡买与看呢?
什么叫海量的阅读呢?请注意,阅读的海量,除了指数量,还指阅读范围。
有些书,再好,都有个使用年龄段,但是有些好书,却是一看再看,不同年龄都能有不同感触。我们需要针对孩子的年龄提供适龄的书,而这些书的涵盖范围要广。比如,蓝色小考拉,属于纠错的,其实也是认知和习惯养成类。那么同类型的还有什么呢?贝贝熊,小熊宝宝,小猫当当,阿波林……都是系列套装,都是好书,是不是都要给孩子看才可以呢?
我的看法是,这类书不必都买来看,这种为3岁以下孩子定做的套书,其实就是给孩子一个成长陪伴的对象。有一个贝贝熊,或者小猫当当就好了,不一定都占全。
那么除了这些,还需要提供什么呢?有认知和习惯了,还要关注品格。
那就可以选一些耐看的经典。这类书也有很多,特点就是故事性强,为了避免种草的嫌疑,暂不列书目。
孩子在某个阶段,的确是只看某几本书的,怎么平衡买与看呢?
什么叫海量的阅读呢?请注意,阅读的海量,除了指数量,还指阅读范围。
有些书,再好,都有个使用年龄段,但是有些好书,却是一看再看,不同年龄都能有不同感触。我们需要针对孩子的年龄提供适龄的书,而这些书的涵盖范围要广。比如,蓝色小考拉,属于纠错的,其实也是认知和习惯养成类。那么同类型的还有什么呢?贝贝熊,小熊宝宝,小猫当当,阿波林……都是系列套装,都是好书,是不是都要给孩子看才可以呢?
我的看法是,这类书不必都买来看,这种为3岁以下孩子定做的套书,其实就是给孩子一个成长陪伴的对象。有一个贝贝熊,或者小猫当当就好了,不一定都占全。
那么除了这些,还需要提供什么呢?有认知和习惯了,还要关注品格。
那就可以选一些耐看的经典。这类书也有很多,特点就是故事性强,为了避免种草的嫌疑,暂不列书目。
如果以上算人文方面的培养,对孩子是不是就足够呢?我们说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什么叫客观呢?我们可以通过看科普百科书,可以看儿童哲学故事书,来认识这个世界,进而认识自己。百科类的,在咱们群相册里有封面照片,可以参考一下。哲学类的,比如《世界为谁存在》,《这是谁的自行车》等等。我推荐家长可以好好研究一下《好绘本,如何好》和《重要书在这里》。
那么除了以上的人文科学,我们的生活是不是还需要一点幽默和情调呢?于是,我们还能给孩子童谣、诗歌、漫画、以及无字书。
以上就是我对阅读范围的理解。
那么除了以上的人文科学,我们的生活是不是还需要一点幽默和情调呢?于是,我们还能给孩子童谣、诗歌、漫画、以及无字书。
以上就是我对阅读范围的理解。
(墩墩妈:真的是答疑解惑啊!我一定去好好研究一下《好绘本,如何好》和《重要书在这里》)
补充一点,即使是上面两本书中提到的书目,也不是非看不可的书目。阅读,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是,恰当的阅读却能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适当的思路。这种恰当的阅读,就是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为目的的阅读。
(墩墩妈:“这种恰当的阅读,就是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为目的的阅读。”这个能再深入分析一下吗,谢啦)
……不要纠结孩子现在是否接受你的推荐,而要关注你选择的书是否都是适合孩子阅读,并且布置的阅读环境是否有吸引力。
孩子在6岁以前都是以培养阅读习惯为主的,是学习阅读,6岁以后才是阅读学习。
孩子在6岁以前都是以培养阅读习惯为主的,是学习阅读,6岁以后才是阅读学习。
阅读能让我们收获什么?
(墩墩妈:知识,价值观和丰富的世界,我一方面希望孩子通过阅读能增长知识,培养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一方面也希望这能成为他的一个爱好,这样也能很好的丰富他的生活。这是我对孩子阅读的一些期望)
(畅爸: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本书是必看的)
(畅爸: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本书是必看的)
绘本故事的阅读,可以感受图画的美,文字的韵律,对情节的感受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接收了书中的信息。经过一定时间的内化,我们可以在某些情形下,把接收到的那些信息反馈出来。我所说的恰当的阅读,就是指这个“内化”的过程。
有本书叫《了不起的小书虫》,讲一个因为吃书变得聪明的孩子,在某一天突然病了,为什么呢?因为囫囵吞枣的吃书方式,令他消化不良。他脑中的信息混乱了,于是他不再是聪明的那个,不再反应敏捷。最后,他不吃书了,开始读书,有句话很耐人寻味——“他……开始阅读。读书的感觉,好极了。”
如果我们和孩子看书的目的仅仅是希望多学点什么,跟吃书何异?我们吃饭的目的就是为了吸收营养,吃水果吸收维生素,吃肉吸收蛋白质,……吃书,吸收知识。这样的阅读,是阅读吗?
再回来说说,我所谓的“恰当的阅读”,我们读完了书,心有感触了,怎么办?就放在心里吗?还是偷偷找个本子写下来?对于感触,积累多了,是不是都想表达呢?表达了,还不够,还想找个人来讨论分享,对不对?
如果说这个感触是油然而生的自然产物,那么,与人分享讨论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而这个思考,就决定了“内化”的程度。
所以,我们陪孩子看书,不是读了就完事。
对于低龄的孩子,家长要通过看孩子的书去提高自己对孩子的认知,理解孩子。
对于能自主表达的孩子,亲子阅读后,可以从“你最喜欢书中的谁?”展开讨论。
对于学龄的孩子,可以进行对比阅读,进入深层次的讨论。
对于低龄的孩子,家长要通过看孩子的书去提高自己对孩子的认知,理解孩子。
对于能自主表达的孩子,亲子阅读后,可以从“你最喜欢书中的谁?”展开讨论。
对于学龄的孩子,可以进行对比阅读,进入深层次的讨论。
我们现在帮孩子选书,不光是传递我们作为父母的价值观,也是期望孩子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那么,允许孩子在我们提供的书目范围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书读,是不是也是一种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做法呢?
(彼岸花香:我前阵子有看到一些文章,就是讲到,我们看了一些书以后。如果能把作者的的意思表达出来,仅是表达或是转述。而我们要把自己的想法加进去,要有思考,才能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大概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