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几课,大家曾经为了一些课堂讨论的问题感到困惑,比如,坚持自我难道不是一个好作者最重要的品质吗?那为什么还要去询问别人的意见,或者是修改自己的创作?
其实,大家这样想,也是对的,就一个创作者来说,坚持个性与自我,确实是最重要的,没有这种坚持,就出现不了经典。但是,正像并非所有经典文学都适合儿
童阅读,也并非所有图画书都能为成人与儿童共同欣赏,而图画书作者常常走入的误区之一,就是以为,但凡是有图画的书,就可算儿童读物,所以对图画书的艺术
追求,就是创造出优秀儿童读物的关键。过去,我也有类似的想法,所以才走了无数弯路,后来,在读了两年儿童文学研究生,尤其是做了一段时间的儿童阅读引导
的学习之后,我才对图画书与儿童图画书的差别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就广义的图画书来说,它既包括给孩子读的图画书,也包括给成年人读的成人绘
本。一个成人绘本,追求的是艺术的高度化和个性化,它只要求淋漓尽致表达自我,而无需考虑读者的需求。凡高画向日葵的时候,不会也不用去想百年后谁会在他
的画前驻足,又有谁会被它感动。因为艺术是个人的,个人的就是大众的,总会有人爱巴尔扎克,有人爱雨果,有个性的作品自会找到和它心灵共鸣的那部分读者。
可对儿童读物的创作来说,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首先,我们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孩子需要图画书?儿童图画书最初是产生于儿童插图书与识字读物,换句话说,最
初的儿童图画书读者也就是学龄前的那些孩子,因为他们识字少,语言理解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所以才需要图画的辅助,去看去读一本书。后来,随着图画书的
发展,儿童图画书的类型也发展到了既有给婴儿读的玩具书,也有给小学生读的衔接读物,但不变的是,所有这些读物都是为了一个特定读者群而存在的,因为各年
龄段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越是幼儿,年龄特点也越明显,0岁孩子只能接受颜色鲜明、图形具体的东西,3岁孩子就是喜欢可以反复读着玩的句子,所以,一本儿
童图画书,往往是在创作之前就已经明确了它是为谁在创作。
我知道,一些同学听到这里,又会感到迷惑,真正的好图画书难道不该是希尔大叔那种,既被孩子喜欢又可以打动大人的作品吗?为什么我们现在却把大人丢到一边,只谈儿童了?我想,大家可能忽视了那一句不怎么起眼的话∶
“希尔弗斯坦的作品,原本设置的读者群是四岁到八岁的小孩……”
美国是图画书创作最繁荣的国家,但他们从没忘记过——“图画书读者的年龄”。能被四岁到八岁小孩理解的图画书,同样也能被四十岁到八十岁的成人理解,可
四十岁的成人能看懂的书,却并不意味着四岁的孩子就可以看懂。而国外的图画书作者,大都是以儿童图画书为自己创作目标的,毕竟,成人除了图画书这种形式,
可以接受的书籍还有很多很多种,但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儿童图画书却是他们的第一本书,也可能是童年某段时光里唯一能陪伴他们的书。这其中的意义,是任何其
他书籍都无法替代的。
一本儿童图画书,首先是一本对孩子说话的书,然后才是一本用图画说话的书,这就是儿童图画书与图画书最本质的区别,正因
为是对孩子说话,各年龄段的儿童图画书的特点也都不相同,不过这个话题实在很大,以后的课程里会分开来细说一下。今天这一课,我想和大家说的主要是——如
何鉴赏儿童图画书的文本。
儿童图画书文本的第一特点是:简洁。
因为有关颜色、形状、场景的表达,都可以用图画来展现,
图画能比文学性描述更直观地向孩子展现他需要了解的东西,所以,大多数儿童图画书的文字都只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而极少用繁复的形容词。比如,《鲸鱼在
唱歌》里的女孩子,用一堆温柔的、活泼的、可爱的、善良的、单纯的形容词来形容她,都不如图画里那一双灵动的大眼睛更能说明一切。许多低幼图画书的文字甚
至已经做到了增一字太多,减一字太少的精炼程度。不过,这并不是说,在你写作的时候,你就要尽可能的去想怎么缩减自己的文字,恰好相反,如果文字作者能把
自己脑海中的画面很好描述出来,让图画作者有的放矢,就是一个很好的绘画参考,这也是很多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能被改编为图画书的缘故,因为它们本身就充满了
富有画面感的文学描述,比如安徒生和王尔德的一些作品,都可以通过缩写来变成美丽的图画书作品。此外,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情形,就是文字本来不多的作品,但
它具有很多可以用画面去挖掘的空间,于是,通过画面的补充和“扩写”,也能变成一本内容丰富的图画书,比如周翔的《一园青菜成了精》,就是以一首本来很简
单的北京童谣创作出来的。(附件中有几个大家可以参考的文本改编案例)
不过,儿童图画书简洁的语言,也使得很多人常走入一个误区,就是单纯按
字数来判断一本图画书是不是适合儿童读者,可如果语言就只和数字有关,那么我们也不需要区别朦胧诗和儿歌的分别了。简单的语言,不是字数多少决定的,而是
由它表达的意义决定的。比如,一朵花,这个词在诗词中可能代表女性(云想衣裳花想容),或者青春(花堪折时直须折),或者泛指美好的事物(流水落花春去
也),但是,在儿歌里,一朵花就是一朵花,它不暗喻什么别的东西。同样是表达爱,成人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什么“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什么
“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但对孩子来说,爱就是爱,“我永远爱你”、“猜猜我有多爱你”,他们的爱就是要直接了当说出来。所有喜欢玩弄暗喻文字的
作品,所有指向模糊不清的作品,可能字数很少,却并非因为字数少就能让孩子理解,就像几米的《地下铁》,如果单看字数,也和《爱心树》差不多,但它绝不是
一本适合四到八岁读者的儿童图画书,因为它表达的迷茫情感,不是四到八岁读者普遍可以理解的。
说到几米,我想再说一说另外一个比较容易鱼目混珠的
类型,就是以孩子为主角的图画书,也常常被当作儿童图画书。不错,很多儿童图画书都是以孩子为主角的,但是,别忘了,如《洛丽塔》这样的三级片也一样是以
孩子为主角的。实际上,很多成人绘本也常常用一个孩子来作为面具,说一些平常不敢说也不好意思说的话,但它却并不是在对孩子说话,而是在对那些饱经沧桑的
成人说话的,比如几米的《布瓜的世界》,又比如朱德庸的《绝对小孩》。所以说,要看一本图画书是不是儿童图画书,关键是看内容,而不是看形式。当然,也有
些人会说,几米的图画书,我的侄子就很喜欢啊,他在上小学,我觉得他喜欢看的书应该算是儿童图画书吧。确实,儿童图画书是被孩子喜欢的书,这个判断标准是
有道理的,但错在这里说的孩子喜欢,往往只是个别孩子的喜欢,要知道,每个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不同的,每个孩子的情感成熟期也不同,有一个上小学的孩子
能看懂几米,不代表所有小学生都能看懂。所以,任何个案,都不能成为我们判断一本书是不是儿童图画书的标准,唯有一个庞大的儿童读者群的反馈才是检验一本
儿童图画书真伪的试金石。
儿童图画书文本的第二个特点是:逻辑性。
逻辑是儿童图画书里最容易被忽视的东西,我们总以为,
给孩子的书,只要有趣就可以了,但是,像《好饿的小蛇》这样的书,它通过小蛇一次又一次贪吃的过程,层层递进,最后,当故事进行到小蛇把整个大树吞下肚
子,我们才会又意外又觉得完全合乎逻辑,如果一开始就让小蛇那样去吞一棵树,除了让我们感觉到那种很荒诞的好笑,却绝对不会有那种——原来是这样啊!恍然
大悟的会心一笑。实际上,很多儿童图画书都有自己严谨的故事结构,越是低幼,越是逻辑严谨,《好饿的小蛇》采用的就是最常用的阶梯式结构,每一段都比上一
段更递进一层,此外,图画书作者常用的,还有串珠式结构(每一段都相对独立,可以拆分,但结合在一起又天衣无缝,比如《圆圆的月亮》);对比式结构(两段
主线,或者两个角度,形成对比,突出对比中的趣味,比如《鳄鱼怕怕牙医怕怕》);头尾式结构(由出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起承转合,首尾呼应,比如《小黑
鱼》);循环式结构(最后一段可以成为新的开始,引发读者的想象,下一步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比如《大象散步》)。
当然,没有逻辑性的图
画书文字倒也处处可见,比如,最近有人给我推荐的一本书,里面写到一个孩子和月亮交朋友的一段文字——“家乡的米酒虽然淡,也很容易醉,就算所有人都醉倒
了,还有月亮和我干完最后一杯”,首先说米酒很淡,然后又说容易醉,这种自相矛盾的形容我们且不管它,可这个书的主角是一个男孩啊,这孩子居然能在家里所
有人都喝得醉倒的时候,还和月亮“干完最后一杯”,我面对这么能喝酒的小孩只有无语。
儿童图画书文本的第三个特点是:想象力。
任何一个儿童故事离开了想象力都将是苍白的,且不说那些以幻想题材为主的图画书,即使是寻常的生活小事,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也是神奇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