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06月

《好绘本如何好》之阅读心得(中)

发布者:囡囡妈

第11章《文字是有声音、重量、外形》
DR. SUESS的文字洗练、讲究;名字的音。
中文以形为主。“许多人写东西时,往往忽略音律的重要,只注重文字的优美,缺少音韵的趣味。也就是好看不好念。”
“‘念’对文学,特别是儿童文学特别要紧。”“文字是为记录语言而生的,离开了音,说不定也离开了灵魂。”
例书《一块披萨一块钱》、《听我为你唱童谣》、《强尼强尼鼻子长》、《科学魔咒》

“ 念”对儿童文学特别要紧,我非常地同意。尤其是翻译作品中,很容易体会到念得顺或不顺的翻译,可能会给小读者(听众)带来很不一样的阅读效果。相比来说,字母文字比象形文字容易在声音展现方面出彩,对字母文字来说,压韵是比较容易做到的。本章的例文都很有意思,而且很多篇,读起来很过瘾。
文字的重量也可以从它的发音或从外表(比如中文可以用句子长短)来体现的。文字的外形,中文和英文都有一种类似的英文游戏,中文是利用偏旁,英文是利用起首字母;还有,可以利用特殊的排版方式。。。
标题有语病。

第12章《想象与逻辑的并存》
例书《Horton Hatches the Egg》,荒谬与逻辑的并存;
“用语言思考很快,但会漏掉很多细节。”用图像思考,资料就丰富了。
“想象的故事虽可以天马行空,但天马如何行空?。。要有个道理。”
例书《月亮先生》
“有了合理的推论,才会使读者信服。如果只有所谓的‘魔法万能’,缺乏一个过程,就不易动人。太简陋的解决法,硬拗是拗不过去的,千万不要小看读者。”
例书《强强的月亮》,绘者思考细密,一个漏洞不能出现。

这章文字很好读,例子也好。想象与逻辑的并存,可以让读者会心一笑,也可以让故事更具有不真实感下的真实性,会特别吸引人。看到《月亮先生》的例子,觉得《森林大熊》也是个相当好的例子。
心思细密,不能出现漏洞,这点是对绘者的要求,对应前面绘者要心中有大局,要前后呼应。
囡读“HORTON HATCHES THE EGG”的时候,问HORTON一直没睡觉?一直没吃东西啊?
在想象力方面出色的书,一下就想到DIVID WIESNER的书。如果想象力特别出色的作品,还会留意逻辑吗?这点有点疑问,荒诞不经的时候,孩子就会忘记逻辑线条,任思路天马行空,有时候想象的翅膀也一样是天马行空的道理啊。。

 

第13章《用图说故事  动作第一》
例书《疯狂星期二》
“我们要用图说故事,图就要能传达够多的讯息,让读者在我们的安排下,把讯息组织起来,构成完整的故事。图要画什么才能明显的传达讯息?动作。人的目光容易被什么吸引?就是在动的东西。”
动作多的故事,容易描绘。

第14章《运镜的角度就是一种动作》
“‘动作’不只由角色人物来做,整本书的结构设计,也能产生流动的‘动感’。”
例书《疯狂星期二》,电影的语言。“运镜之间,动感应运而生。”
桑达克的作品,舞台式的运镜。
“要达到某种效果,绝对不会只有一种办法,就看每个创作者如何组合运用。”

第15章《配角》
“表达一个情节,可以不用直接的呈现,间接的导引,会有更强的效果。”

第16章《疑问?惊叹!下一个疑问?》
“正负、正负,有对比、对立,才有戏剧性。”
“正负、对比、冲突,戏剧性。象球一样,丢出去越大力,弹回来越强劲。”

 

第17章《寻找与发现的乐趣》
“好的插画家,好的绘本,都会在图中隐含很多讯息,激发读者的想象,引导孩子更多的好奇。平滑的表面留不住水滴,单调的图画留不住记忆。”


以上五章特别体现了单本分析的特点。这五章都是以《疯狂星期二》为分析对象的,每个章节文字不多,相互依存。所以我的学习感想也只好合五为一了。

我觉得,用《疯狂星期二》做例书,最值得分析的就是戏剧性部分,特别出色(这也是郝先生对本书分析最下笔墨的一段)。其它部分都不够充分,稍嫌逊色。单书分析的做法造成的。比如说用图说故事,不如找本经典无字书来分析,那会更有味道。之所以要提“动作第一”,是为了讲运镜;之所以讲配角,是为了突出戏剧性。

如果单就DAVID WIESNER的书来分析的话,如果讲用图说故事,“FLOTSAM”是最精彩的,而且也不是动作第一,基本静态,但里面大故事套小故事,带读者不但去了海洋深处,还去了历史深处。

 

运镜的角度,郝先生其实提出了两种方式,电影式的和舞台式的,(由此可见,艺术创作的相通性)。《TUESDAY》是电影式的,那《THE THREE PIGS》就是很典型的舞台式的。哈,这样想来,实在太有意思了!而且三只猪的戏剧性效果,是另一种感觉,但决不逊色。

寻找和发现的乐趣,其实就是细节。发现细节,是绘本阅读中的重要部分。没有细节,再强的绘画功力,再强的讲故事能力,都不会出彩。细节是体现作者风格,体现故事风格的独特性的标志。细节的存在,让读者离创作者更近,也让故事更有吸引力。《疯狂星期二》的细节,其实突出在对青蛙的表现上。不但每个青蛙都有自己的表情,形态。作者还特别细致地研究了每个青蛙所处的位置,确保光线(月光、灯光)在它们身上的表现是正确的(角度、色泽、明暗度)。。如果是绘画专业人士,可以仔细研究一下呀。。有细节的书,读得才过瘾啊!

 

第18章《制造惊奇》
例书《当天使飞过人间》,无字,电影运镜,页数多。
“惊奇的结局要有好的效果,不是给读者无法预知的意外,不是突然吓他。而是在故事中,层层铺排,慢慢地把读者引到谜底的门前,让他自己把门打开。当他打开门的一刹那,他不是想‘怎么会这样?’而是‘我就知道会这样!’
如果创造出来的惊奇和前面的主题无关,就会失之牵强,就会转得太硬。”
“合理又合情,才能在读者心中产生共鸣。”
本书作者“运用大幅留白的‘空’和浓密树荫的‘密’,表现出紧凑的故事旋律和发人深省的宁静片刻。每一幕看似自然天成,其中却蕴含缜密的心思和旋律。”

本章延续前五部分的内容,又重点讲了惊奇结局的效果。如果读者对结局的反应是“我就知道会这样!”那还哪里有惊奇可言呢?我喜欢读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我喜欢去想“怎么会这样?”当然,惊奇是有铺垫的,当我自己从故事中找到答案时,才会理解作者的巧思,才会去反复咀嚼故事。好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怎么会这样?——哇,这样可太棒了!”然后满心都是对讲故事者的佩服。。。惊奇是有线索的,不是孤立的;惊奇是有技巧的,不是单摆浮搁的;惊奇也应该是有戏剧性的,甚至超越普通思维方式的。效果好的惊奇带给读者的是思考是认同是无穷的回味。
想了想结局特别有惊喜感的书,想到庆子绘本里的《MY LUCKY DAY》,还有Tomie dePaola的一些书,都很有意思。
郝先生的本章文字值得再推敲,有自相矛盾之嫌。

第19章《用画面唤起意念》
例书《森林大熊》,是一本探讨人、自然、工业文明之间三角关系的书。“采用漫画框的格式,配合细腻的描绘”
“要传递一个意念或讯息,最好是描述画面,让读者脑中形成一个视觉影像,意念自然对应而生。”
人生经验、脑中储存画面。。画面的铺排,增添讯息的强度。(古诗)
“我们用画面来描述事情,传递给孩子,让他养成图像思考的习惯,培植他的观察力。”

这部分,其实是很好的探讨图画书中文字和画面结合的机会。对于孩子来说,不识字,读绘本自然就是图像思考的过程。孩子读过的书越多,积累也越多,对图像的敏感和体会就越丰富。。文字是平面的,图像思考是立体的。
个人感觉,例书第一跨页的图文相对比的话,图画没有文字的感觉好。

第20章《用细节传递主要讯息》
例书《森林大熊》
“绘本里的‘布景’、‘道具’,有类似配乐的功能,可以提示读者将来的变化,可以营造故事的气氛。”
“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生命的真相。”

第21章《荒谬越大越要合理化》
荒谬与逻辑的并存。
第22章《伏笔》
“直接表达比较粗糙,没有前奏序曲,没有配乐灯光,动人幅度有限。。。要从其他地方下手,先预留线索、布置线路在读者脑中,慢慢酝酿,在适当的时机点,引爆高潮。”
“感动是读者内在情绪涌现,不是外来强加硬贴。直接表现就是从外硬贴,间接布线才有从内而发的机会。”
创作者的深思熟虑;决定构架。
“高度不同会看到不同的视野,角度不同会有更多面的思考。”

第23章《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
小孩子能了解其中的寓意吗?
“用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是做好绘本最基本的心态。”


以上五章都是围绕《森林大熊》这本书的渐次分析,所以如果套上书名再理解每章内容,就更实在,更易理解了。比如第一部分是《森林大熊》做到了用画面唤起意念,那我就很认同了,如果阅读书的开篇文字的话,文字部分确实要比图画部分精彩一些。细节部分的分析是重头戏,很精彩。荒谬与逻辑,这本书和《月亮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伏笔,画面上的伏笔,其实也是细节的一部分。

很认同“高度不同会看到不同的视野,角度不同会有更多面的思考”这句话,就好象每个人的读后感一样,不同的角度大家思考的东西肯定不一样。。。绘本的细节、伏笔,都是作者在引导读者站到他那个高度、他那个角度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读者站不到创作者引导的高度或角度,他就不能说可以完全理解了创作者的创作,也不可能对故事有真正全面的理解。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文化背景对绘


© 2005-2021 dreamkidland.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16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