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几课,我们一起探讨了儿童图画书的图文特性,而这一课,我想说一说的是常常被所有图画书研究者忽略的问题——儿童图画书的编辑特性。
一本成人看的书,可能是这样出现的:先有一个才华横溢的作者,然后他创作了一个美伦美奂的作品,然后投稿,编辑看了大呼一声,高,实在是高!然后排版印
刷发行,至于会有多少人会和编辑有一样的感觉,那不是编辑要操心的,他只管发现佳作,就像一个星探,他必须相信自己的眼光。
而一本儿童看的
书,却可能是这样出现的:先有一个喜欢思考的编辑,他看到国内给孩子们编的故事图画书已经很多,但却没有几本讲科学常识的,于是他动手做了一个科学图画书
的选题,然后,去为这个选题做详细考察,了解其他国家科学绘本和科学图书的出版情况,形成自己的编辑方案,最后找来很多作者,把这个选题的构想分析给作者
听,作者听了大呼一声,高,实在是高!然后撰文绘画排版印刷发行,最后,他还要对这套书的读者反馈做细致调查,因为这是做下一批书十分需要的参考数据,他
要知道自己的选题思路是否和现实中孩子的需要有偏差,就像一个幼儿园老师,他必须了解自己的学生喜欢不喜欢他讲的故事。
实际上,松居直的科学之友(国内部分引进版又名精选世界优秀科学图画书),还有福音馆其他一些著名的图画书作品,就是经由:儿童需求的存在——编辑的发现——选题的建立——作者的确定,这样一个顺序,才创作出来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很简单,还是因为我们已经学习过的那个原理:儿童图画书首先是对儿童说话的书。
在儿童图画书的领域,儿童的需求永远高于一切,就像最初的儿童图画书是为了孩子的阅读需要而诞生的,也是孩子的情感需要成就了《野兽国》,是孩子的认知
需要成就了米菲系列,桑达克、布鲁纳都是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孩子身边的合适的作者。但是,一个成熟的儿童图画书市场,不可能虚位以待这样有心的作者出现,
所以很多时候,儿童图画书的编辑就起到了主导者的作用,如同一部好电影,演员固然重要,但导演的水平往往更能决定一部影片的品质。
我这样说,
并不是要夸大编辑的作用,这里还有一个很真实的案例可以说明编辑对图画书创作的影响达到了多深的程度,早在七十年代的中国,当我们还不知道何为图画书的图
文互补时,连环画名家贺友直先生已经开始很精心地研究自己要画的名著文本,并刻意不让自己的画面成为那段画面下文字的说明,而总是选择这段文字之前或者之
后的一些情节来补充丰富自己的画面细节,然而,他的一片苦心却在后期编辑中被化为了乌有,因为编辑不能容忍这种“文不对图”,所以就看到画面上画着什么,
立即就从原著里找来那段文字给他添加上,于是,他辛苦创造的绘画语言又重新变成了“多余的故事说明”。
有人会说,贺友直的遭遇是一个有超前思
维的艺术家在那个老时代必然会遇上的悲剧,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在七十、八十年代确实是有过这样的“超前”图画书作品存在的,而且也出过很多精品,如
《春眠不觉晓》、《中国古代寓言》那样的图画书,在艺术高度上也并不比当时获凯迪克奖的图画书差,尤其是《中国古代寓言》丛书,贺友直也参与了创作,因此
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绘画语言和创造力是怎样被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下来,如在《愚公移山》一作中,他用全家一起吃饭这个极富生活气息的场景来代替了“愚公对家
里人说”这样单调的文字,又用多个人物不同的动作表情,诠释了一句原本很简单的“大家都跑来和愚公一起挖山”,一本图画书就因为这些细节的呈现而变得丰富
灵动起来。
同样的作者,遇上不同的编辑,能创作出的作品便截然不同,前者永远只能停留在连环画的水平,后者却成为早期中国原创图画书中的精品,道
理如此浅显,却常常被我们忽略。如今的图画书发烧友看着《中国古代寓言》,欣赏它的文字,喜欢它的图画,但却总是忘记,它之所以能在那样的年代被创作出
来,能有这样不竭的艺术生命力,完全是因为它有着一些好编辑,能在成人的书海中发现寓言这个童书题材,又能在成千上万古代寓言中选出有趣味且适宜被画面诠
释的佳作,并为这些作品找到最合适的作者。
要知道,图画书是一个交叉学科,儿童图画书则是交叉中的交叉,在这个领域做编辑,如果不具备相当的
综合素质,而是仍然像我们现在出版社所做的,文编只管文字,美编只管图画,那就永远别想做出一流的作品。自然,有的大师是既能画又能文,替编辑省却无数心
力,可即使是宫西达也和英诺桑提,也绝不可能声称自己是什么故事都能画出来的,大多数情况下,每个作者都会有自己的局限性。在与福音馆编创团队合作的三百
多个日本画家里,也并不是每一个都如赤羽末吉、安野光雅、长新太、林明子、五味太郎那样个性鲜明、出类拔萃,但他们合力创作的儿童之友与科学之友,却保持
着一个整体上的儿童图画书的合格水准,这,就是有专业水准的编辑起到的重大作用。
编辑对图画书创作的直接影响,在以下几大类图画书里,表现尤其明显:
1、科普类:这一类图画书的优秀代表自然是“科学之友”系列图画书,此外还有“小聪仔”系列,“怦怦跳”科学图画书系列,等等,在这一类图画书里,主要
的成功因素往往是主题切入角度的独特,而这些因素,和一个画家或是作者的艺术水准往往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如《动物的正面》,连绘画都没有,只用了摄影图
片,又如《蔬菜里面》这样的书,连情节都没有,只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加一个简单的回答。它们之所以成功,百分之九十都是由于主题选择得好,既新奇,又贴近孩
子的生活,使得科学严谨的逻辑思维可以和儿童发散的想象力和谐地融合为一。而选择这些主题的人,往往不是作者,而是编辑。
2、改编类:这一类
作品的成功典范有“大师名作绘本”系列、“安徒生典藏”系列等等,这类作品的特点是,由于大多数改编自名作,所以是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求的,一些名家名作本
身有着极强的艺术个性,这就要求绘画作者的气质也可以很好地配合原著的气质,比如“大师名作绘本”系列丛书里的波兰画家托梅克,写意而粗犷的画风用来诠释
《种树的男人》,正是相得益彰;又比如《美女还是老虎》中华丽典雅的绘画,也是恰到好处地渲染出了那由皇家成员演绎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如果将《美女还是老
虎》与《种树的男人》的画风进行一个调换,显然,两个作品都将不可能再那样充分地表现原著的气质内涵了。而要选择作品与作者的人,决定他们如何组合的人,
当然也不是作者,而是编辑。
3、低幼类:这里所指的低幼图画书,是为0-3岁孩子创作的图画书,这一类书和科普类图画书相似,往往是功能性和
趣味性重于文学艺术性,不同的是,它尤其重视0-3岁这一阶段的小孩子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比如,为了满足他们呀呀学语过程中对音律的单纯迷恋而创作的儿歌
童谣图画书,其中代表有“百岁童谣”、“小华与胖娃”等。又比如,为了满足他们动手欲望而创作的玩具书、翻翻书,其中代表有“宝宝同乐园”、“小玻系列”
等。这些书,正是所谓大人无法评断好坏,只有孩子喜欢才是硬道理的图画书。因为,成年人与婴儿的感觉是相去甚远的,如果没有专业的学习或者切身与这些孩子
接触的经验,任何一个成年人,也是不可能凭自己的感觉或者记忆来获知一个婴儿的感觉与需求的,婴幼儿图画书这门艺术要求作品必须从婴儿心理需求出发,用理
性思考而不是成年人的艺术感觉来构建创作中要遵循的法则。而精通这些创作规律或者儿童需求的人,往往也不是这些书的作者,而是编辑。
当然,编辑也并非是万能钥匙,有些类型的创作就不是编辑可以插手干预的,甚至可能越干预越糟糕,一些真正靠作者性灵魅力取胜的作品就属于这种类型。如嘉
贝丽·文生的《流浪狗之歌》,这部作品绝不是为迎合某种人群需求而创作的,它没有什么明确的功能性,也没有一个事先确定的大主题,甚至都已经超过了一般儿
童图画书24-32P页数的控制标准,但是,它是一部杰作,是能震撼每个读者心灵的、跨越了年龄限制的图画书作品。这种作品,也是图画书中最有影响力的一
类——我想,可以称之为:人文类图画书。这种图画书所传递的信息,不是某种知识、某种情节、某种趣味,它传递的,是人类共有的情感,是生命存在的意义,是
我们希望无论文明进化到何种程度,都不会被我们忘记和丢弃的一种普世价值。这样的作品,往往已经超出了单纯儿童精神的需求的范围,而上升到了人类精神的需
求这样一个高度,它也不可能通过编辑的策划产生,而只能是来自一个作者本身的性灵和要倾诉的愿望。在这一类作品面前,如何去编排不再是主要的,而如何选择
才是关键的一环。在人文艺术的领域,有童心的作者其实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一个称职的儿童图画书编辑却至少应该具有这样的鉴赏力——能分辨出什么样的人
文类作品是可以划入儿童图画书领域的,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