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05月

原创图画书系列讲座——第六课:儿童图画书的常见误区

发布者:漪然

  至今为止,人类还没有真正找到如何让自己获得幸福的那个真理,所有的书本,也不过是让我们离真理更近一点而已。同样的,关于图画书的创作,也没有什么
“一定可以做出好书”的真理可以被我们把握,我们的学习,也只是让我们知道别人是怎么做的,学习那些我们喜欢的做法,避免那些被事实证明错误的做法而已。
而后者,对我们尤其有借鉴意义,所以,这一课,我们将集中地谈一谈中国原创儿童图画书领域常见的几个误区,我暂且先按照研究者、创作者和编辑给这些误区分
了一下类,而实际上,现实中这些误区往往是连在一起的,有因才有果,所以不管你是作者还是学者还是编者,我下面说到的问题你可能都会遇上。




  【研究者的误区】

  一、将图画书神圣化

 
 曾经看到一个图画书策划人在谈及“图画书的责任”时,谈到了全球变暖,原子弹随时可能毁灭地球云云,并由此得出结论,改变这些世界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都是图画书的创作者责无旁贷的事情。这番高论,如果只是某个人的,倒也罢了,问题是,如今的研究者们普遍都有这种倾向,就是把图画书当作通往幸福世界的钥
匙,只要谈及图画书,必定就是有百利无一害,只要看图画书的,都是好人,只要读图画书的,都会长命百岁。


  图画书可以改变世界吗?在某种程度
上,是的。当《铁丝网上的小花》这样的作品出现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关注历史、人类的主题,可以让一本薄薄的小书承载多少重量,引发多少思索。但是,这
样一本书可以拯救世界吗?如果它可以,那么《辛德勒名单》也可以,《义勇军进行曲》也可以,《铁皮阿童木》也可以。因为图画书和一切文学、绘画、电影、电
视、卡通等等媒介一样,只是一个信息的载体。如果它可以成为拯救世界的利器,那么世界应该早已被斯皮尔伯格拯救过很多回了。


  图画书不是让我们
顶礼膜拜的神灵,也不是回答我们所有问题的老师,更不是替我们点石成金的工具。图画书只是一面镜子,只是另一双眼睛,只是一点黑暗中的灯火。我们需要镜
子,因为我们需要认识自己。我们需要另一双眼睛,因为我们需要了解别人。我们需要黑暗中的灯火,因为我们需要看见这个世界。图画书如此,一切文学艺术亦
然。


  给一个寻常的艺术形式戴上无限放大的光环,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害死它。让我们想一想大教堂里最后的晚餐,想一想古希腊雕像,想一想我们的样
板戏,它们是什么时候成为绝唱的?曾经有人说,一种艺术趋向完美之时,就是它丧失活力之时,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它不再有被颠覆的可能,离开了颠覆与改
革,任何艺术都会死气沉沉,而高高在上的神坛艺术,它的覆灭,不过是迟早的问题。作为一个研究图画书、并也很可能十分喜爱图画书的人,如果你真的是想通过
研究去令它发扬光大,就应当以对待其他媒介一样理性的态度,去客观、从容、平和地了解它,分析它,这才是令它健康发展的正道。而任何高呼“振兴图画书事业
就是振兴民族未来”的高大空口号,都只会把它更快送进坟墓而已。




  二、让图画书功利化

  几乎不论台版还是大陆版的图画书,都
会带上一个叫“导读”的东西,这个东西和图画书不同,它是属于智慧的东方民族的专利,虽然国外也有图画书评论,但也从未做到在一本书的前后左右加上那么详
细的一番评论。而且,这个评论,通常还不是在评价这本书的艺术性如何如何,而是在分析这本书的思想如何如何。凡是写导读的,不管男女老少,鸿儒白丁,都仿
佛一夜间变成了哲学家,但却不是提出问题让我们思考的哲学家,而是给我们提供“幸福是什么”的标准答案的哲学家。不管什么故事,都要研究出它背后的“哲
理”,要让读书的孩子懂得,这是一个多么深刻的寓言,这个寓言又是在说一个什么人应该知道的什么事……直到肢解了所有能肢解的零件,一篇导读的任务才算完
成。


我并不是反对这种深入研究的态度,如果,这是研究者自己在写报告,绝对无可厚非,但问题是,这是一篇“导读”。什么是导读?其实,就是假设读
者都是白痴,必须看一看别人的解释才可以读懂一本书的儿童图画书产品的附赠说明。值得注意的是,在成人出版领域里,是鲜有导读这样的东西存在的,就算书前
放个序言,书后放个后记,也都是以寻常读者或者朋友的身份来写,而唯独儿童图画书,不放导读就好像不够出版的格,有些在国外出版时什么也没加的低幼图画
书,放到国内,立刻就加了几千字的导读,有的导读比作品本身还长,难道真是我们的读者比外国人笨?或者真是我们的研究者比国外的有文采,所以要以这种方式
展示才华?


  一切艺术的存在,都不是为了教育我们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它只是一把开门的钥匙,门后的世界是有待我们自己去探索的,所以一千个读
者心中就有一千个林妹妹,而导读,却总是企图给一千个林妹妹以同一张面孔,将图画书变成教科书,它不但剥夺了一个读者自己去思想的权利,也剥夺了一个作者
按照自己想法表达的自由。深刻的道理,都是导读来挖掘了,那图画书本身在做什么?


  而这股导读风最后导致的,就是那些没有导读的图画书,做得再
好也没人说好,读者们一个个噤若寒蝉,唯恐自己的胡言乱语影响了专家们的权威。是啊,孩子好像更喜欢这本没导读的书哎……可那又怎么样,这种书能教会他深
刻的大道理吗?再看这本,它能让孩子怎么怎么样健康成长,那可是说得再清楚不过了,那还犹豫啥,还不就买它了?专家为大,教育功能为大,唯独没有孩子发表
一丁点意见的余地,这,就是让我们感到放心和安全的学术导向吗?




  三、脱离儿童去谈儿童图画书

  其实,不单是图画书导读里没有人在乎孩子是什么感觉,研究儿童文学的并非是在研究儿童,而只是在研究一个“少数派”文学,这是儿童文学研究圈的一个普遍而奇怪的状况。

 
 我们都已经了解,成年人与儿童,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儿童不是准成人,或者成人的预备期,而是有他独特的性情与需求的,正是在承
认了这一点的基础上才诞生了所谓儿童文学,也才有了今日如此众多的童书出版与研究机构。然而,翻开我们的儿童文学论著,尤其是涉及幼儿文学的论著,真正谈
到了儿童心理的有多少,以整个篇幅大谈幼儿文学中各种审美功能的又有多少?这种学术风气延伸到儿童图画书的研究上,自然就诞生出了一种只知道“品味”唯美
图画和深刻文字的学术氛围,大家聚在一起谈儿童图画书,说的却都是一幅画里有多少多少个典故,一句话里藏了多少多少个暗喻,而这些典故,这些暗喻,通常都
是创作之外的作者自娱的细节而已,真正让一本书被孩子爱上的原因,又在哪里呢?谁真的关心过、思考过?


  实际上,一些十分投入的专家常常会误以
为,自己就是“小读者”了,当细心的人对他的一些想法提出质疑时,他会用“不要低估(or高估)孩子嘛(高还是低全看他的心情)”或者“你怎么知道读者不
是和我一样想法?(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来把别人说个哑口无言。但是,如果一个为孩子服务的专业工作者,竟然都否认儿童感觉的独特性,而认为自己
的感觉可以代替他们的感觉,那么,你当初根本就不该选择这样一个职业了。


  脱离儿童的儿童图画书研究,必然导致一些文艺腔很重的作品被抬高,一
些唯美的作品被抬高,而真正有童心的作品则会因为缺少高雅的文学性,也无华彩的绘画技巧,而被弃之如敝履。而同时,另外一个奇怪的现象也出现了,就是小孩
们都去看那些被专家定为垃圾的书了,什么奥特曼,什么蓝猫,你推荐的那些精神文明的好书他偏不爱。家长不解,专家更是不解,但到这个地步,却仍然没有一个
研究者想过要理性地做个调查,分析一下个中曲折,最后,专家们的反应又是什么?——“小孩都无知嘛,长大了就好了。”是啊,长大了就好了,长大了又要那些
儿童图画书的研究做甚?




  【编辑的误区】

  一、请儿童文学专家帮忙做选题

  我们之前已经说过,很大一部分儿童图画
书选题,都是专为儿童需求而做出来的,因此,要能做好一个儿童图画书选题,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孩子需要的。而就目前我们儿童文学研究圈内的现状来看,很多
儿童文学专家鲜有接触孩子的经验,也根本无法说清楚现代儿童究竟需要什么,当然,如果你去请教他们,他们也都会很高兴地给你提出一堆意见,但我们必须注意
的是,这些意见往往是从文学角度出发,而并非是从儿童的角度。也许有人会反问,不请教专家,怎么才能确定一个选题是符合儿童需求的选题?答案很简单:做读
者调研。实际上,即便是在一个成人文学的编辑部里,做读者调研都是一个必做的课题,可为什么,我们有专门调查少女情感的言情小说编辑,有专门调查主妇胃口
的美食手册编辑,却偏偏缺少调查幼儿需求的儿童图画书编辑?为什么一进入出版社<

© 2005-2021 dreamkidland.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16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