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教授、香港城市大学语言学专业哲学博士,文章来源:《世界汉语教学》)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Chineseasaverbylanguage:Ontypologicaldifferencesbetweenverbylanguagesandnounylanguages(本文标题英译)
△Bettercity,betterlife~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街头双语标语)
○ 引言:动词型语言和名词型语言
曾有人根据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类作品,认为汉语是名词更重要的语言,西语须要谓语才成句,汉语可以单靠名词成句。事实可能恰恰相反。从类型学上看,印欧语其实远比汉语更接近名词型(nouny)语言。仅就汉语与英语比,汉语明显接近动词型(verby)语言。汉语中动词的作用比英语中动词的作用更加重要,反过来,汉语中名词的作用远不如英语中名词的作用重要。如本文正副标题分别使用了一个以动词为核心的小句和一个动宾短语,而它们的自然英译是一个名词性短语和一个介词短语,避免了动词性单位的使用。据我们初步了解,欧洲的印欧语多接近英语的情况,而汉藏语言等一些邻近语言较接近汉语的情况。确切的代表性尚需进一步考察。
上面所说的“作用重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1)在英语中只能或强烈倾向于用名词语充当的成分,在汉语中可以自由地用动词(及与动词同属谓词的形容词)充当。这一条可以简述为“英需名,汉可动”。
2)在英语中既可以由动词、也可以由名词或某种名词化成分充当的成分,在汉语中基本上只能由动词来充当。这里说的“名词化成分”包括由动词词根加名词化形态构成的单位。这一条可以简化为“英可名,汉需动”。
实际情况比这两条要复杂些。但反过来的情况,即“汉需名,英可动;汉可名,英需动”,确实很难存在。以上两种情况的存在,使汉语中由动词出演的舞台和节目,远比英语中由动词出演的舞台和节目要多,而汉语中由名词出演的舞台和节目,远比英语中名词出演的舞台和节目要少。因此,我们说汉语(及它所代表的一些东方语言)是动词型语言,而英语(及它所代表的印欧语)是名词型语言。
除这两条外,还有些现象是英汉均为可名可动,但英比汉更倾向于名词,汉比英更倾向于动词。这里虽然没有刚性制约,但也为英语的名词型和汉语的动词型补充了一些助力。
本文所比较的对象,是汉语的名词对英语的名词,汉语的动词对英语的动词。这是更有可比性的参项。我们没有直接比较汉语内部名词和动词的重要性、英语内部名词和动词的重要性,因为一种语言内部两个词类功能差异很大,可比性比较差。但是,由于动词和名词的作用大小是互为消长的,所以跨语言的名对名、动对动的对比,间接地反映了一种语言内部名词和动词的功能消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使用了名词型和动词型的名称。
名词和动词在两类语言中的功能差异,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句法层级中,包括话语层面、句子层面、从句层面、短语层面、词法层面等。下面我们就以诸层面为纲,用实例展示汉英两语动词型和名词型的类型差异。最后进行初步的总结和解释。
一 话语层面
本节讨论动词性单位和名词性单位在话语中的成句能力。人类语言典型的句子结构都以谓语动词为核心,名词性单位的单独成句能力总体小于动词性单位。不过,这方面也存在显著的语种差异。英语这类名词型语言的名词性单位,仍有不少单独成句的机会,而动词型语言中的名词性单位很少有这种机会。这种差异反映在各种言语行为类型的句子中。
1.1 感叹欢呼句。在印欧语中,反复喊名字或名字组合就能成为表达热情欢呼的口号。早年阿尔巴尼亚人在中阿交往场合常反复喊“恩维尔—毛泽东”(当时两国领导人)。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就职仪式上有不少群众高呼“奥巴马!奥巴马!”。而汉语涉及对领袖或欢迎对象的口号必须用含谓词的“毛主席万岁!”“欢迎奥巴马总统!”“首长好!”等才成句。
1.2 诅咒辱骂性口号。英语有“Deathtoinvaders!”“Shameonyou,BarakObama!”(希拉里·克林顿在总统竞选时发表过的言词)这类名词性口号句,它们把适合以谓语表达的语义内容用指动作状态的抽象名词来表示,让它充当句子的核心,而本来适合做主语的主体性论元却用介词介引,成为抽象名词的修饰语(仍可算该抽象名词的论元)。这类内容,汉语只能用“侵略者去死吧!”“奥巴马(真)可耻!”这类以谓词为谓语的完整主谓句型来表达。前者表现为典型的祈使句,后者是形容词谓语感叹句。
1.3 请愿或号召的标语口号。英语常用带比较级定语的名词句表达请愿的目的,如标语牌上所写的“Shorterworkingtime!”(更短的工时)、“Higherwage!”(更高的工资)、“Lowertax!”(更低的赋税)等标语,汉语内容相同的标语口号只能用动词谓语句,如“缩短工时!”“提高工资!”“降低赋税!”。号召性标语也有用这类比较级的。如文首引的上海双语标语,英文是带比较级定语的名词句:“Bettercity,betterlife”,而中文则是兼语动词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标语创造者的双语语感显然深通汉英这一类型差异。
1.4 指示牌一类书面禁止性标语(否定祈使句)。汉语只能用动词句,如“不准照相”“禁止抽烟”“请勿游泳”等。英语中可以用名词句,甚至将本届动词的词改造成动名词来构成名词。“Nophotos”(没有相片——意为“禁止照相”)这一类,是用无指代词限定的名词来表示对行为的禁止。更常用的是离动词更近些的表达法,即用五指代词限定由动词加名词化词缀所构成的动名词,如“Nophotographing”(不准照相)、“Nosmoking”(禁止抽烟)、“Noballooning”(不准放气球/不准坐热气球)、“Noswimming”(不准游泳)。英语这些禁止句用例固然也可以用动词性单位表达,如用“Don'tswim”(别游泳),所以还只是“可名”而不是“需名”,但这类动词性表达多见于口语。在指示牌等书面语中,更常见的是上述名词性表达,因而已接近“英需名”了,而汉语还是“汉需动”。
带No的否定祈使句涉及一个更大的问题。现代汉语不但没有V+ing这种动名词形式,而且也没有no这类名词性或限定词性的全量否定词,全量否定只能靠否定存在动词“没有”来表达。英语这类带no的名词性单位在话语中或上下文帮助下常常可以单独成句,如“Noproblem.”(没问题)、“Noway!”(没门儿!不行!)、“Noidea.”((我)没想法!不知道!)、“Nothing.”(什么也没有)、“No.”(不/没有)。而从上面括号中的相应汉语表达看,它们或是动词语,或是修饰动词的副词“不”等。这本身是英语中名词性单位比汉语更活跃、更重要的表现,而no+Ving禁止句正是在这种名词型语言中发展出来的。汉语没有名词性或限定词性的全量否定词,就更没有以此来表达禁止性祈使句的句法结构了。(古代汉语“莫”的某些功能稍近英语no,参看刘丹青(2005))。
1.5 自我介绍性的判断句。英语在当面对话中可以用名词直接介绍自己的名字,如A、B两个人在一个社交场合相遇,或由熟人将A、B两人拉到一起,两人可以这样开始对话:
(1)A:John.(=MynameisJohn)
B:Bill.(=MynameisBill)
A:Howareyoudoing?
这里的人名不是互相称呼对方,而是相互自我介绍,是判断句的省略形式。而汉语人名单独成句主要限于称呼句,在自我介绍时,汉语必须用动词显性出现的谓语句说成:
(2)甲:我叫/是王平。
乙:我叫/是李军。
1.6 提醒型书面祈使句。这里有两重对比。1)英语有“Wetfloor!”“Wetpaint!”这种名词句,可以看作是“Cautionthewetfloor/wetpaint!”(小心湿地板/湿油漆!)这类句子省略谓语动词的结果。汉语不能省略谓语动词。2)作为祈使句提醒内容的宾语部分也倾向于用主谓结构而不是定名结构,如要说“小心地板滑!”而不是“小心湿地板”。此外,汉语即使采用非祈使的描写句来提醒,也需要以谓词为核心的主谓句,如“油漆未干!”。
1.7 礼仪性祈使句或日常招呼句。这在英语中是名词性语句的天下,虽然还只是“可名”而没到“需名”的程度,但实际上名词性单位占有明显优势,已接近“需名”的程度,而相应的祈使或寒暄内容,在汉语中是清一色的谓词中心结构。比较:
(3)军事式祈使口令:Greetings!~敬礼!|Attention!~注意!立正!|Salutetotheheroes!~向英雄们致敬!(salute作动词时是及物的,后面不需要介词to)
(4)日常或节日问候语:Goodluck!~祝你好运!|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晚安!|HappyBirthday!~生日快乐!|HappyNewYear!~新年好/新年快乐!|MerryChristmas!~圣诞快乐!|Cheers!~干杯!
(5)感谢应答类礼貌语:Thanks/Thanksalot/Manythanks!~谢谢/多谢/感谢!|Mypleasure~乐于效劳/不用谢